第十一章 会昌废佛(第9/10页)

当时深受李瀍宠爱的王才人劝李瀍珍惜身体,少服丹药,但李瀍对“长生不死”之说深信不疑,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道士赵归真则极力诡辩,说服食丹药消瘦是正常的,表明是在脱胎换骨的过程中,越瘦越服,越服越瘦,直至最后得道成仙。

在赵归真的鬼话哄骗下,这几年李瀍一直没中断服食丹药。会昌六年(846年),李瀍终于病入膏肓,而且愈益沉重不能上朝理政,甚至在延英殿与宰相讨论国事也不能坚持,就连例行的正旦日接受百官朝贺,也不得不取消。

所有人其实都明白,李瀍病情严重是因为服食丹药,所以都将矛头指向以赵归真为首的道士。但赵归真却认为李瀍病体沉重是因为他的名字在“五德始终”说中处在不利的位置而造成的。在道士们看来,大唐因“土德”而王,但李瀍名字中的“瀍”字,在五行中从“水”,而“土”恰恰克“水”,所以对李瀍极为不利,道士们建议改名为“炎”。因为“土”能生“火”,以取君名胜王气之义。

朝臣们对道士们的荒诞之说嗤之以鼻,但李瀍却深信不疑,于是朝臣们随声附和道士之说,一起上奏李瀍请求改名为“炎”。可是李瀍改名叫李炎后,病情依然未见好转,反而在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以后,病情进一步加重,一连十多天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请求入宫探望皇帝,遭到了神策军左军中尉宦官马元贽的拒绝。由于宫门紧闭,朝臣们见不到皇帝,所以一时间人们无法知道皇帝李炎究竟是个什么状况,所以流言纷起,人心畏惧。

事实上,此时朝廷中以李德裕为首的朝臣与李炎的联系已经被切断,这也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在皇位交替之际左右朝政的能力。而在会昌年间一直受到压制的宦官势力,则利用他们身居宫中和掌握神策军的有利条件,捷足先登,先发制人,使唐朝历史上又多了一幕宦官拥立皇帝的闹剧。

李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全丧失了安排身后事的能力,已经成为任人摆布和利用的木偶。当时在李炎身后立嗣问题上能够左右局势的,除了神策军中尉宦官马元贽之外,还有一直受到李炎宠爱的才人王氏。

可是通过后来王氏的行为来看,这个女子并没有政治野心。

王氏最初是一名民间歌姬,后来进宫做了宫女,因为在李炎即位之时力挺,李炎成功即位后感念其功,所以晋封其才人,并曾打算册立她为皇后。可是宰相李德裕认为,王才人出身极其平常,入宫前只是一个下贱的歌姬,而且无子嗣。如果立为皇后,恐怕会被天下人所讥笑,为此上疏反对,所以李炎只得作罢。

会昌六年(846年)初李炎病重,王才人感觉李炎驾崩之后,宫中恐怕再无自己立足之地,甚至自己的前程会凶多吉少,所以有意为李炎殉死,她不离左右地侍奉。或许李炎觉得自己已经不能再保护这个心爱的女人,或许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他不希望失去王才人对自己的绝对忠诚,三月二日,李炎利用王才人御榻之侧侍疾的机会,试探着问她:

“朕驾崩后,你该怎么办呢?”

因为早有殉死之心,所以面对皇帝李炎的问话,王才人并不惊讶,当即她痛快地回答道:

“愿从陛下于九泉!”

听完王才人的回答后,李炎的脸上现出了复杂的表情,在嘴角露出微笑的同时,眼睛也开始湿润起来。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沉默后,他随手将一根丝巾交给了这个自己心爱的女人,然后他摆摆手示意王才人退下,转过头时早已经是泪流满面。

王才人回到寝殿,浓妆盛服一如平日,她将自己所蓄的财物尽数分散给宫人,然后在寝殿内自缢身亡。曾经有文献记载,李炎在弥留之际,王才人在他的身边为他唱歌,一曲《何满子》音调悲怆凄凉,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流涕。

无论如何,王才人作为李炎最为宠爱的女人,本来是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格局的,但她却选择为了心爱的男人殉情而死这条不归路。虽然我们并不赞成她的这种做法,但王才人的确是个让人尊敬的烈女子。

当时除了王才人之外,理论上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格局的,就是李炎的五个儿子。但这几个儿子当时年龄都很小,而且李炎直到临去世前也没有册立太子,显而易见王才人和李炎的几个儿子都无法与左神策军中尉马元贽相抗衡。因此马元贽在操纵皇位继承时可以说达到了有恃无恐、为所欲为的地步。

在李炎诸子年幼的情况下,马元贽以李炎诸子幼冲,立嗣须选贤德者为名,果断放弃在李炎诸子中寻找皇位继承人,并以垂死之际的李炎的名义颁诏,立光王李怡为皇太叔,并监理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