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秩序(第9/10页)

力量不够怎么办?很简单,求援呗。这位王子一求,就没悬念的求到了隋帝国头上,请求隋朝边防军能在他发动政变的时候,出兵相助。

秦州总管杨弘一听,觉得这事儿挺靠谱,就上报杨坚,表示咱帮这位小王子一把?结果呢?结果杨坚想都没有想,立即回答——不成!

杨坚这一回答,基本宣判了小王子的死刑。不久后,小王子阴谋败露,再然后,跟他的几位哥哥一样,倒了霉,再再然后,慕容夸吕立自己的幼子慕容诃当太子。

此时,迭州刺史杜粲建议杨坚,趁着吐谷浑内乱,咱干他一票?结果杨坚的回答,还是那两个字——不成!

这也不成,那也不成,杨坚在想啥呢?他到底想如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呢?别着急,接着看。

就在这一年,新立的太子慕容诃也跟他的哥哥们一样,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也怕倒霉,但是呢,前任的例子摆在那,对抗自己的老爸,显然死路一条,怎么办呢?他想出的办法,干脆带着自己的一万五千部众,投降隋朝算了,然后,他派了使者去大兴,请求隋朝出兵协助。

结果杨坚什么态度呢?他先是讲了一番大道理:“浑贼风俗,特异人伦,父既不慈,子复不孝。朕以德训人,何有成其恶逆乎!”然后,当面拒绝了使者:“父有过失,子当谏争,岂可潜谋非法,受不孝之名!溥天之下,皆朕臣妾,各为善事,即称朕心。嵬王既欲归朕,唯教嵬王为臣子之法,不可远遣兵马,助为恶事!”杨坚的看法很有意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教育慕容诃要守孝道,但是朋友们,国际政治中,还讲什么孝道,是不是有点诡异呢?

好吧,我们来分析一下吧。其实呢,杨坚所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诡异,跟如今满世界嚷嚷“民主”、“人道”的美帝并无二致,简单说——价值观输出。

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是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纷争,除了利益之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价值观的争斗,中世纪基督教对伊斯兰世界的十字军东征,二战时纳粹要灭亡犹太,二战后美苏进行冷战,说白了,背后的根源,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文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能明白杨坚为什么屡屡惺惺作态,一次又一次放弃轻松介入吐谷浑内政的机会了。在杨坚看来,吐谷浑问题,其实最根本的,乃是价值观问题,文化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吐谷浑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孝道”,乃是力图从文化上征服吐谷浑。

历史无数次证明,文化层面的征服,远比武力层面的征服更有力量。

最典型的,英国人在他们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如果说最大的成功是什么,那就是,英国人让他们的语言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让英式文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所以,时至今日,哪怕世界第一强国变成了美国,英国人也可以很自豪的说,统治世界的,依然是他们。

以中国历史而言,华夏儿女之所以在历史上面临了多次的外族侵袭而不至于种族灭亡,其最重要的东西在于——我们在文化上的优势。由于文化优势,因此,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结果,都是少数民族被汉化,而非汉族被异化。

所以,在杨坚看来,建立国际新秩序,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军事层面,或者是经济层面,而在于文化层面。

不管杨坚有没有成功,我们都得说,杨坚是对的,他的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重大的发挥。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便是依照他的思路进行国际秩序的整合的,而很长时间以来(包括整个隋朝时期)一直困扰我们的朝鲜问题,也在这个思路下,被彻底解决了——朝鲜吸收了中华文明,成为顺服的明帝国藩国。

当然,打文化牌还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国力上的绝对优势。

杨坚之所以对吐谷浑打文化牌,就是因为国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他有自信,随着隋朝统一中华,吐谷浑的臣服是早晚会出现的。

杨坚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公元591年,随着陈朝的灭亡,老而不死的慕容夸吕终于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对抗隋帝国了,他开始向隋朝进贡,然后向西逃亡,据守险要——至于进攻?那是想都不敢想了。

该年,慕容夸吕终于去世了。

继承汗位的,是慕容夸吕的又一个儿子慕容世伏。在即位后,慕容世伏立即派侄子慕容无素携带奏章去大兴,请求作为藩属,并请求让女儿进宫,充当宫女或者妃嫔。杨坚同意了前一个要求,拒绝了后一个要求:“若依来请,它国闻之,必当相效,何以拒之!朕情存安养,各令遂性,岂可聚敛子女以实后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