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第8/15页)
上大怒,令左右暴杀之。(就这样,史万岁被杨坚处决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死法,一个大将,刚刚破敌而还,未见有尺寸之赏,却因为政敌的无端攻击,而被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之上。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更惨的是,杨坚在错杀他之后,并没有能给他平反,反而还特意下了道诏书,强词夺理,表明自己杀得有道理:
柱国、太平公万岁,拔擢委任,每总戎机。往以南宁逆乱,令其出讨。而昆州刺史爨玩包藏逆心,为民兴患。朕备有成敕,令将入朝。万岁乃多受金银,违敕令住,致爨玩寻为反逆,更劳师旅,方始平定。所司检校,罪合极刑,舍过念功,恕其性命,年月未久,即复本官。(这倒是件真事,也是史万岁军事生涯中的污点,当年南宁叛乱,进兵讨伐,史万岁本有机会毕其功于一役,但最后却收受了爨玩的贿赂,以使国家再遭刀兵。)
近复总戎,进讨蕃裔。厥达头可汗领其凶众,欲相拒抗,既见军威,便即奔退,兵不血刃,贼徒瓦解。如此称捷,国家盛事,朕欲成其勋庸,复加褒赏。而万岁、定和通簿之日,乃怀奸诈,妄称逆面交兵,不以实陈,怀反覆之方,弄国家之法。(这里就是杨坚的一面之辞了,人家史万岁追击对手,还不对了?打了胜仗回来,居然是“怀反覆之方,弄国家之法”?一个字——冤!)
若竭诚立节,心无虚罔者,乃为良将,至如万岁,怀诈要功,便是国贼,朝宪难亏,不可再舍。(标准的强词夺理)
其实,杨坚杀掉史万岁没多久,就意识到自己错杀了,他也有所后悔,然而,杨坚在后悔之后,所作的事情,却是如此的令人寒心。
萧瑀评价杨坚,说他“性非仁明”,在史万岁事件上,可算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以上所列的大臣,无一不是隋朝的重臣,李德林帮助杨坚避开了夺权早期的种种陷阱;苏威帮他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高颎是其左膀右臂,文武全才,在开皇之治中,厥功甚伟;贺若弼为其平陈;虞庆则为其臣服沙钵略可汗(事见《炀帝篇》);史万岁南征北讨,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这些重臣,又有谁能善始善终呢?如苏威这样起起伏伏,高颎、贺若弼这样免职为民,在这些人里,居然都算是不错的结局,杨坚的“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也由此可见一般。
另外能说明杨坚之“苛”的,莫过于他的亲子关系,其中的详细情况,我们会在《炀帝篇》里有详细介绍。总的说来,杨坚和他儿子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悲剧。
这就是杨坚,我们很难说他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他有很突出的人格缺陷,他犯过很多错误,他不能善待他身边的一些人,他最终也遭遇了惨痛的人伦悲剧,从性格特质而言,他跟明太祖朱元璋有类似的地方。
然而,我们对杨坚的批评,也就只能仅此而已了,因为,接下来,我们所能做的,就只能是以最热烈的掌声,给杨坚致以最高的敬意了——
如萧瑀所说,尽管杨坚“性非仁明”,但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励精之主”。
而在中国历史上,杨坚这样的“励精之主”,实在是屈指可数。
励精之主
我们先从杨坚的生活状态开始吧。
杨坚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简单,而又忙碌。
所谓简单,就是说杨坚对自己的生活享受方面,没有任何的要求。《资治通鉴》最后对他的评价里有这样的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
在传统的中国式价值观里,对世俗君王,有一种潜藏的“圣王”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中国式的观念里,一个皇帝,不仅仅需要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同时,还需要在道德方面,有突出的优越性,以此,知识分子们还给皇帝列出了诸如“尧舜禹汤”这样的传说中的圣君。因此,在宋明时代,皇帝们通常会遇到知识分子们拿着“圣人之言”和“祖宗之训”的标尺,来严格监督他们的行为。
然而,可惜的是,知识分子们的努力总是失败,中国历史的皇帝,几乎没有人能达到“圣王”的标准,相反,被知识分子们逼疯,以此做极端反抗的,倒不乏其例。当然,这是正常的,皇帝毕竟也是正常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很难去达到“圣人”的标准,中国的政治思路,似乎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中,撇开那些传说中的上古大神,还是有那么几位皇帝,兢兢业业,努力在自我修为上,接近“圣”的标准的,而杨坚就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