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第10/15页)

杨坚做得或许还有很多缺失,但是,我们得承认,他基本做到了,在他的兢兢业业之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由此开启。

“开皇之治”包含许多具体内容,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罗列,我想要选取杨坚一些颇具特色和极具深远影响的举动,来一观杨坚的励精图治。

首先我们要来说的,是从隋朝开始萌芽的科举制度。

于政治制度而言,我们通常所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公平,而是效率。

以公平而言,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曾经采取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措施,就是选举制。雅典的选举制最大程度保证了公平,只要是平民阶层,人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极端的情况,希腊人甚至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政府任命。

然而,这套被认为很公平的制度,却被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嗤之以鼻,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是雅典民主制的反对者,而其激烈拥护的,乃是贵族制。

大家一定很奇怪,选举制乃是现代民主制度的雏形,为了防止作弊,希腊人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为什么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却如此反对呢?

其实答案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效率。选举制诚然保证了公平,但是,这却不能保证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让合适的人处于合适的位置。

苏格拉底时代,正是雅典和斯巴达争雄的时代,苏格拉底更是参加了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然后他发现,由民主制产生的城邦管理者,在这样的战事中,远远不及斯巴达那些军国主义者们。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最终落败,以至于苏格拉底这样的哲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雅典会最终落败呢?

最后,苏格拉底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雅典民主制不能保证让最有治国才华的人出任国家元首。

苏格拉底曾经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政治理念:

苏格拉底向他的学生发问:“如果你的鞋子坏了,你该去找谁呢?”

有些坦率的青年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找鞋匠。”

然后苏格拉底又问了诸如木器、铜器之类的问题,学生们也做出了木匠、铜匠之类的回答;最后,苏格拉底发问:“如果国家这艘船坏了,我们该去找谁修理呢?”

鞋匠、木匠或者铜匠,他们都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士,当我们在专业问题上遇到困难时,就会去请教这样的专业人士。然后,苏格拉底认为,治国同样是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所以,当国家出现了问题,我们是不是要去找“治国匠”呢?

然而,雅典民主制能否产生“治国匠”呢?让我们用维尔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里四个排比句来做说明吧:

至于国家,有比由一群暴民操纵的、意气用事的民主更可笑的吗?有比由一个争论不休的团体所组成的政府更荒唐的吗?有比这种任意的选举、革职和处死将军更荒谬的吗?有比按姓名字母的次序轮流、不加选择地让头脑简单的农夫和商人充当国家最高法院的成员更滑稽的吗?

答案很显然——不能。雅典民主制不能产生苏格拉底心目中的“治国匠”,所以,苏格拉底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制度。

苏格拉底转而求助于“贵族制”,并成为了雅典一场失败的贵族革命的思想导师,也正因为这场革命,苏格拉底被民主派们判处了死刑。

“贵族制”保证了候选人都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比起一般人具有更好的知识,但是,这个制度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谁能保证这些贵族是最有天赋的治国者呢?而那些有天赋的平民,又为什么被剥夺了治国的权力呢?

在政治制度的两极(效率和公平)上,苏格拉底也无法达到平衡,但是,他最有才华的学生柏拉图,进一步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然后,他写作了人类历史极具影响力的《理想国》,力图在这个问题上作出解答。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个怎样的国家呢?

理想国的基础部分,乃是教育,所以,一切从教育开始。

理想国中所有的公民必须从小便接受教育,那些10岁以上的公民应该全部都遣送到乡下去——这些人已经是朽木不可雕也,不能让他们来带坏我们的孩子。教育必须要从娃娃抓起,怎么抓呢?我们毛主席的思想倒跟柏拉图异曲同工,也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当然,由于柏拉图从小便热爱竞技体育,所以,他认为“野蛮其体魄”是第一位的。

在教育的头十年,体育必须是主体部分,理想国未来的公民必须是身材健硕得跟头蛮牛一样,长大后,他们才能忍受各种疾苦,承受各种考验。体育的教育范畴也不用过于狭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以,哪怕是孩子间的嬉戏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