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第7/12页)

经过了不少的讨论以后,法国人才作出了决定。这一决定正式加载会议记录,内容是这样:

在讨论过程中,指出了这样一点,如果说几个月以后我们的力量能够有所增强,德国也将由于得到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资源而变得更为强大。

因此,法国别无其他选择。

唯一的办法就是——洛守我们在同苏联进行谈判以前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这样打定了主意之后,法国政府开始行动了。散会之后,就在八月二十三日那一天,宣布全国处于戒备状态,所有边防部队都进入了作战阵地。第二天,三十六万预备役人员被召入伍。八月三十一日,内阁发布了一项公报,声明法国将「坚决履行」它的义务。次日,也就是德国进攻波兰的头一天,庞纳经哈利法克斯的一再坚持,同意法国和英国联合一致向柏林方面提出警告:英法两国将履行自己对盟国所提出的保证。

但是在九月二日,当英国人催促法国人同意在半夜就向希特勒提出最后通牒的时候,甘未林将军和法国参谋总部却踌躇起来了。毕竟,如果德国人在西线立刻发动进攻的话,不得不孤军作战的将是法国。没有一个英国兵会来支持他们。参谋总部坚持要求再等四十八小时提出最后通牒,为的是好顺利地进行总动员。

下午六点,哈利法克斯打电话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埃立克·菲普斯爵士,并对他说:「英国政府不能再等四十八小时。法国的态度使英王陛下政府深感为难。」

两小时以后,英国政府的处境之难已经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张伯伦在下院站起来讲话的时候,大多数议员,不论属于哪个党派,对英国方面迟迟不履行它的义务都已经感到极不耐烦。等到听了张伯伦的发言之后,他们几乎快按捺不住自己了。张伯伦告诉议会,英国政府还没有收到柏林的答复。除非德国给予答复并且保证从波兰撤退,否则英国「必将采取行动」。如果德国人果真同意撤退,那么,英国政府「就愿意认为局势依旧同德军越境进入波兰以前一样」。目前英国政府正在同法国就两国对德最后通牒的时限问题进行联系。

在波兰战事已经进行了三十九小时之后,下院再也不能接受这种拖延策略了。从政府席上似乎发散出一股慕尼黑的气味。当反对党工党的临时议会领袖阿瑟·格林纳达站起来准备发言的时候,利奥波德·阿末利从保守党席上向他大叫:「请你代表英国发言吧!」

格林纳达说:「在这样的时刻,英国和英国所拥护的一切以及全人类的文明都遭到了威胁,我不知道我们还打算犹豫到什么时候——我们应当和法国人一起并肩前进——」

问题就在这里。当时事实证明要推动法国前进是很困难的。下院怒气冲天,使张伯伦感到坐立不安,他不得不打断激烈的争论为自己辩护说,要通过电话同巴黎磋商,使「看法与行动取得一致是需要时间的」。他接着说,「如果下院竟然有人认为我所提出的声明流露出本政府或法国政府有丝毫的动摇,我就不免感到震惊」。他说,据他所知,法国政府「这时正在开会」,「几小时以后」将可得到他们的消息。总之,他极力安慰激愤的议员说:「我预料明天我将只可能有一种答复给下院——我相信下院——一定会认为我说的完全是实话——」

正如纳米尔后来所写的那样,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考验,是「用一种特别少见的迟迟艾艾的方式」宣告其无情的来临的。

正如英国的机密档案所表明的那样,张伯伦知道得很清楚,英国人民很不满意他,在这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他的政府很有可能被推翻。他刚从下院出来,马上就给达拉第打了一个电话。据记载,时间是晚上九点五十分,当时在旁边的贾德干作了记录留为档案。

张伯伦:这里的情况非常严重——下院闹得很凶——如果法国坚持要把最后通牒的限期定为从明天中午起的四十八小时之内,我的政府就将无法维持。

首相说,他完全明白,法国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德国的进攻。但是他坚信,今晚无论如何必须采取某种步骤。

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最后通碟于明日上午八点发出——限中午十二点以前答复——达拉第的回答是,除非英国轰炸机群准备立刻出动,否则法国认为,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把对德军的进攻推迟几小时。

过了不到一小时,哈利法克斯在夜晚十点三十分给庞纳打了一个电话。他极力敦促法国方面接受英国的折衷方案:明天(九月三日)上午八点在柏林提出最后通牒,最后期限为中午十二点。法国外交部长不仅不同意,而且还对哈利法克斯提出抗议说,英国方面坚持这样迫不及待地行事会给人造成「一种十分糟糕的印象」。他要求伦敦再等一等,至少在中午以前不要向希特勒提出最后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