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第8/12页)

哈利法克斯:要英王陛下政府等到那个时候是办不到的——(英国)政府是否能控制这里的局势是很难说的。

下院将在九月三日(星期日)中午开会,从星期六晚上那次会议的情绪看来,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都明白,如果这个政府想存在下去,他们就必须提出议会所要求的回答。第二天凌晨二点,法国驻伦敦大使考平警告庞纳,张伯伦内阁如果不能给议会以确切的答复,就有被推翻的危险。于是,哈利法克斯在电话中最后告诉庞纳,英国打算「单独行动」。

哈利法克斯给汉德逊的电报于凌晨四点左右到达柏林,叫他在九月三日(星期日)上午九点递交给德国政府,这份通碟提到英国政府曾在九月一日的照会中宣布,如果德国军队不立刻撤退,英国就要履行它对波兰承担的义务,这份通牒接着指出:

虽然那份照会于二十四小时以前就已提出,但至今未见答复,同时德国又仍然在继续并加紧进攻波兰。鉴于这种情况,我荣幸地通知您,在今天九月三日英国夏季时间上午十一点以前,如果德国政府不对上述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保证并送达伦敦英王陛下政府,则从该时起,两国即处于战争状态。

这个安息日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汉德逊发现要同威廉街取得联系是相当困难的。德国外交部的人告诉他说,里宾特洛甫「没有功夫」在上午九点接见他,不过他可以把照会交给政府翻译官施密特博士。

在这个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施密特博士睡过了头,等他乘着一辆出租车赶到外交部时,看到那位英国大使正循着外交部门前的台阶拾级而上。施密特从侧门钻了进去,在恰好钟鸣九点的时候溜进里宾特洛甫的办公室,一分不差地准时接见了汉德逊。「他走进屋子,表情严肃,」施密特后来追述道,「跟我握了握手,我请他坐下,他谢绝了,只是庄严地站在屋子中间。」汉德逊宣读了英国的最后通牒,把文件交给施密特之后就告辞了。这位翻译官连忙拿着那份照会,顺着威廉街跑到总理府。在元首办公室外面,他发现内阁大多数的阁员和几个党内高级官员都聚集在那里「焦急地等候着」他的消息。

当我进入里面房间的时候(施密特后来追述说),希特勒止坐在办公桌前,里宾特洛甫站在窗户旁边。他们俩都以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走进去,我在希特勒的办公桌前不远的地方站住,接着就慢声向他翻译了英国的最后通牒,当我泽完的时候,房间里一片死寂。

希特勒坐着一动不动,瞪起两只眼睛望着前方——停了一会没有动静,这一会儿功夫就像一百年一样长;然后,他转过脸未朝着仍然站在窗子旁边的里宾特洛甫说:「现在怎么办,」问这话时希特勒摆出一副凶恶的面孔,意思好像是在抱怨他的外交部长使他对英国方面可能的反应作出了错误的估计。

里宾特洛南却若无其事地回答道:「我断定,法国人会在一小时之内交来一份相同的通牒。」施密特完成任务之后就退了出来,在外面的房间里停了一下,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其余的人。他们听了也都沉默了半晌没有说话。最后:

戈林转过身来向我说:「如果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打败了,那就只能靠上帝发慈悲了!」戈培尔垂头丧气地独自站在一个角落里发愣。我看见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

与此同时,那个绝无仅有的达勒鲁斯却一直为了避免那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在作最后的客串努力。上午八点,福比斯就把那份、将在一小时以后递交德国政府的最后通碟的内容告诉了他。据他后来在纽伦堡作证时说,他立刻就到空军总部去见戈林,要求戈林一定要做到使德国对最后通牒的答复要「通情达理」。他还建议元帅本人在十一点以前宣布他准备亲自飞到伦敦去「谈判」,这位瑞典商人在他写的书里说,戈林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和希特勒通了电话,希特勒也表示同意。但德国的正式档案中并没有提到这件事。我们根据施密特博士在前面所说的话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当他于九点过几分带着英国的最后通牒来到总理府的时候,戈林正在总理府元首的会客室里,而不是在他的司令部里。

无论如何,这位瑞典和事佬的确给英国外交部打了电话,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并且还不是一次而是两次。第一次在上午十点十五分,他擅自通知英国政府,德国人对于最后通牒的答复「正在路上」,德国人仍然「非常希望能够满足英国政府的要求,并就不侵犯波兰独立的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保证」。(!)他希望伦敦能够「从最赞同的角度」来看待希特勒的复照。半个小时以后,即上午十点五十分,距最后通牒限定的时间十分钟,达勒鲁斯又给伦敦外交部打来了一个长途电话,他这次提议让戈林在希特勒的同意下立刻飞往英国首都。他不知道现在再演这套外交滑稽戏已经过时了,不过事实很快就让他明白过来了。他从哈利法克斯那里得到了一个毫无商量余她的回答。英国政府不能采纳他的建议。英国政府对德国政府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明确的,「想必他们也会作出明确的答复」。英王陛下政府不能再等着和戈林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