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5/8页)
为了避免被敌人的火力杀伤,人们挖掘壕沟和利用地面的遮蔽物来躲藏。从日俄战争以来,在战争中利用野战工事的意义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大战期间,野战工事又进一步得到重视,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忘记,阵地战是战争的一种蜕变,因为在当时各国还不擅长通过使用运动战来摘取胜利的果实。事实上,就算采用了运动战,阵地战也可能是经常被运用的作战方式。
但是,不管是运动战还是阵地战,进攻还是防御,都不能不挖掘战壕。因为战壕是躲避敌人强大火力杀伤和保障己方火力得以发挥作用的最可靠的手段。至于是否能够建造抵挡曲射火炮和飞机火力的遮蔽物,就要看指挥官对战斗间隙的掌握,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个时机,那么便能够在阵地前方设置障碍,以免己方士兵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
战斗车辆可以顺利跨越障碍物和战壕[11],但是如果战壕垂直陡峭、坚固宽大,那么战斗车辆便难以通过,而这一点在远离前线的阵地上是难以做到的。过去,进攻和防御,谁是战争的最强有力的形式;先让敌人进攻,等到敌人进攻受挫后再发动反突击,是不是最高超的作战艺术等问题是克劳塞维茨等人(或许今天也有些理论家)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其实,这不过是多此一举,是危险的装腔作势罢了,因为它严重阻碍人们正确理解总体战的严肃性和单纯性。
在具有可靠遮蔽物和较好射界的条件下,歼灭从地面接近的敌人,比起歼灭躲在遮蔽物内的敌人要容易得多,这点是不言而喻的,答案之肯定就像1乘1等于1。
从这点上看,在使用大规模军队作战中,防御“强”于进攻。交战中的弱者,或者在战场上某个局部地区的弱者,通常选择防御战,其目的是牵制敌人,为己方争取时间,以便己方远程武器和摩托化部队能够在广阔的战线上投入战斗。
武器的远大射程迫使攻击方不得不在远离敌人的地点提前展开战斗队形,很显然,这增加了进攻方的时间成本,与此同时,进攻方往往难以摸清防御方的作战意图。
进攻方从来都不会感觉自己兵力过多,而防御方却常常考虑如何运用最少的兵力来抵抗敌人。这是防御的一大优点。但是,不管怎么说,进攻始终是决定会战胜负的作战样式。
如果防御方捕捉到战机,也能够发动进攻。进攻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居优势地位的自豪感和不可估量的力量,它会让指挥得当的进攻方发挥巨大的威力,战胜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的敌人。
我已说过,总体战对我们提出了多不胜数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在整条战线或同时在每条战线上发动进攻的,所以,我们最终只能在某些地段进行防御和加固阵地。
和平时期,我们就要根据未来战争的态势,在边境构筑坚固的工事或要塞,用来牵制敌人的部分进攻兵力,或者强迫敌人采取对他们自己不利但是有利于我方的作战行动。当然,在这个时代,要塞的作用已经远不如以前那般重要了。
对于法国构筑的从凡尔登到贝尔福的要塞体系,德军是没有办法克服的。所以,德军最终选择借道比利时的作战行动。但是,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比利时在那幕尔、安特卫普和里尔的军队牵制了德国的部分兵力。
而德国梅斯要塞和摩泽尔河防线也让法军兵力分散。倘若德军最高统帅部富有远见卓识,那么便能够借机全歼突入洛林的法军。在东线,德军由托伦至马林堡,构筑了维斯瓦河防线,但是由于俄国军队在远离该防线的东部地区被击溃,所以,该防线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在,法国在法德边境构筑了封锁线,这不禁让人们回想起世界大战爆发前,进攻方采取构筑阵地体系的做法。但是,法国军事当局的本意不是守住该防线,而是想通过这条防线发动进攻。所以,称它为“被击溃的法军收容阵地”可能会更有价值。
陆上防御工事是陆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海军作战也是如此。海军修建的军港、基地和江河入海口,是本国舰队出海和停泊的可靠后盾,能够让重要的沿海城市免遭敌人的炮火攻击,防止敌人在重要地段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而且,构筑有工事的港口有助于商船保持外贸畅通。
在丰富多彩的作战样式中,工事和依托阵地的防御肩负着重大使命。它有助于己方在其他地段的决战获得胜利,但是,防御方只有化防御为进攻,才能最终获得决战的胜利,而进攻始终是决定性的作战样式。
在规模巨大的陆战中,陆军往往能够获得空军的支援,但是它很少能够直接从海军那里得到有力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