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第6/8页)

在下达动员令后不久,军队的后备部队一定要组建完成。其中有些是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兵,大部分则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而刚服兵役的适龄青年。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与此同时组建新的后备部队。

虽然步兵训练很不容易,但是跟其他军种相比,步兵训练还是最简单的。在战场上,步兵的损失虽然是最大的,但是它能够暂时得到相应的补充。所以,步兵兵力依旧能够维持下去。如果步兵像世界大战中的德军那样得不到补充,那么部队的战斗力便会锐减。

相对于步兵,其他军种的新兵训练却困难多了,其中尤为困难的是空军后备人员的训练,因为损失一架飞机,通常意味着损失整个机组人员。各种作战装备的准备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种难度不亚于人员方面的准备。

就像组建后备部队和开展各项工作一样,整个工业系统都要全心全意为军队服务,做好一切相关准备。首先,它要为军队提供数额巨大的武器弹药,如果和平时期储备很少,战时就会要得急。至于武器弹药的质量问题,则另当别论。其他武器装备的制造也是如此,比如机枪和火炮,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维修被运送到后方的破损的装备也难以在一夜间完成。对工业系统来说,最为难办的事情是,及时补充飞机及其发动机、坦克和军舰。

受伤的飞机大部分会坠毁,而制造新飞机和培训飞行员又非常困难;装甲车辆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而海军的军舰一旦沉没便难以适时补充,虽然小型军舰能够补充,而遭受重创的军舰的维修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果一艘军舰被击中会对整个舰队的战斗力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点不适用于陆军。一般而言,一两件武器装备的损失丝毫不会影响陆军的战斗力。战斗中,空军和海军要想维持战前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后方人员殚精竭虑,努力工作,也无法做到这点。上述这些情况不是像世界大战那样,在战争中弥补平时的缺额,而是要工业系统维持最高的生产水平。

动员令下达后,国内财政、经济和内政等方面的各项措施开始施行,其目的是,调整人民生活和经济进程,维护民族团结,防止“不满分子”进行破坏行动,与此同时,国内人民和军队的补给工作也按部就班地进行。

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已在前面的章节里作了详细的论述。至于究竟哪些措施能够落实,哪些措施无法落实,就要依据一些基本情况而定,比如土地耕作和施肥的情况,比如国内和占领区内的原料储备情况,比如国内原料产地和重要工业设施的毁坏情况,比如劳动力的情况及他们的精神状态。但是,无论这些情况如何,每个国家都会遇到同一个难题: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给经济的计划组织以及人民和军队的供给所带来的难度就越大。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完全适用于每个国家。比如,世界大战中,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凭借天然的地理条件,且得到世界经济强国美国的支援,境况较好。而对另一些国家来说,它们的人民只能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拼命工作,为前方提供补给,但是随着给养、被服和军队装备供给的每况愈下,人民的负担有增无减。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人民的不安情绪会不断增加,人民的精神遭遇严峻的考验。首次会战后,部队的伤亡情况会给人民带来不幸。战胜国没有办法避免伤亡给阵亡的将士家属带来悲伤,它会让人民情绪沮丧消沉。而这种情况对战败国来说,情况则更为糟糕,战败国民众会更加灰心丧志,一蹶不振。而处于会战区域中的居民,则直接遭到战争的伤害。他们只能收拾行囊,逃奔他处,进而造成该地的不安定因素急剧上升。敌占区同胞深陷危险之境,生死未卜,使民众的不安情绪更加严重。敌军对大后方居民的空袭行动和日渐严重的饥荒,使这种不安现象蔓延到全国各地。

如果想要避免上述情况影响战争,那么就要有坚强的民族精神团结。在这种非生即死的战争中,只有民族精神的觉醒,正确地引导人民,才能够保证民族团结。

倘若军事态势和民族精神团结两者联系较为紧密,那么大后方的情况就不太会对军事作战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前线战事屡战屡败,而国内的“不满分子”日益猖獗,民族精神团结遭到破坏,那么战争的结局就彻底不一样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胜国在集中兵力进行决战的同时,还会发动经济战和人民战,即想尽一切办法破坏敌国的经济和挑唆敌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能够对付敌人空袭行动的也就只有天气了。想要维护民族的生存和军队的生存,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缩短战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