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元首崩溃了”(第11/11页)
希特勒拒绝承认这种悬殊。他说,柏林的陷落就是整个德国的毁灭。他要留在地下掩体里——与柏林共存亡。只有戈培尔开了口——他附和着希特勒所说的每一句话。他们的看法如此一致,你来我往,一唱一和。
魏德林非常生气,竟然没有人发表不同意见。希特勒说的每一句话,大家都默认了。他们真的胆怯到如此地步,连话都不敢讲?他真想大声疾呼:“我的元首,这太疯狂了!这些兵力薄弱、弹药不足的部队根本守不住柏林这样一座大城市。想想吧,我的元首,如果继续战斗,柏林人民要遭受多么惨重的苦难啊!”但是,他同样一言未发。
海因里希的整条战线已经摇摇欲坠,不过,他刚刚收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比勒终于在法兰克福附近突破了俄国人的包围圈,与第九集团军主力会合了——布塞终于开始向西面的温克那里撤退。
曼托菲尔也将陷入包围,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已经从南北两面夹击过来。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已经渡过奥得河,占领了长二十五英里、宽四十五英里的一块阵地。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然坚持要求曼托菲尔守住阵地。
“你能够执行这个命令吗?”海因里希问道。
“我们大概可以守到晚上,”曼托菲尔直率地回答,“到时我们就得撤退。”
海因里希指出,这将意味着要打一场运动战。
“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曼托菲尔答道,“如果我们原地不动,就会像第九集团军那样陷入重围。”
海因里希承认,曼托菲尔必须尽快撤退。随后,他驱车前往西南方向去见斯坦纳。斯坦纳在电话里告诉他,最高统帅部仍然希望他向柏林方向发起进攻。
海因里希见到斯坦纳时,斯坦纳正跟约德尔争得面红耳赤。斯坦纳说,想发动这次进攻是不可能的。这只是让他的手下去白白送死。
“这是一项特殊任务,”海因里希劝他,“解救元首的这种机会毕生只有一次。你至少可以试试。”他还说,从战术角度来看,也应该发动进攻。这可以掩护一下曼托菲尔的侧翼。但是,斯坦纳仍然拒绝给出明确的答复。
海因里希和约德尔驱车冒着大雨向最高统帅部驶去。最高统帅部刚刚迁到格布哈特医生的疗养院附近。海因里希让约德尔看路上的大群难民和空袭后仍在燃烧的房屋。“你看看这些。”他说,“我们是为了什么在继续战斗?看看百姓受了多大的苦。”
“我们必须救出元首。”
“救出他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约德尔含糊地答道,一旦把元首救出来,便只有元首一个人能够掌控局面。
这一含糊其词的答复让海因里希更加确信,最高统帅部根本没有制定继续战争的有效战略。夜幕降临之后,他走进了自己的指挥所。这时,电话铃响了。他连大衣也没顾上脱,便急忙拿起听筒。
“我是曼托菲尔。”听筒里传来清晰的声音,俄国人已冲进沼泽地,他的第二道防区,“我要求立即允许我向预定阵地撤退。否则就来不及了!”
希特勒最近刚刚重申了他的命令:不经最高统帅部的许可,严禁任何部队大规模撤退。但海因里希毫不犹豫地说道:“开始撤退。同时放弃什切青要塞。”他挂断了电话,命令艾斯曼上校马上通知最高统帅部,他已亲自下令让第三装甲集团军撤退——让希特勒的命令见鬼去吧。
(1)指B-29轰炸机。——译注
(2)克雷布斯从地下掩体打电话给凯特尔,对他详细讲了戈林被解职的事。凯特尔“被吓坏了”,坚持说这里面肯定有“误会”。突然,鲍曼的声音打断了他们的对话。他大叫着说,戈林甚至失去了“元首的首席猎手的工作”。凯特尔不屑回答。他想,形势“如此严峻,怎么还能说这些讽刺挖苦的话”。听到这一令人痛心的消息之后,陆军元帅始终无法入睡。这件事突然加剧了“帝国总理府的绝望情绪”,尤其是加剧了“鲍曼日益增长的影响”。只有他可以让元首变得如此轻率,凯特尔想;然后,他想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希特勒是否决定处死戈林,然后在最后一刻自杀?
(3)这不是他的真名。他仍担心因试图与盟国单独谈判而受到某些同胞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