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5/7页)

但宋教谕学聪明了,只看本事,不看关系。

不服?

不服去找我们县令大人说!

纪楚沉默。

真有你的,这也行吗。

纪楚好笑摇头,算了,名头能用不是件坏事。

宋教谕那边还是说了点:“听说今年考核更严,而且去年是先来安丘县,今年可能最后来我们这?”

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纪楚不再想这事,带了昨日点名的众人在衙门里四处逛。

终于找到一个空旷的屋子,把大部分家具全部搬出去,又让人将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

所有事情做完,地面再铺一层最便宜的葛布。

被喊来的李师爷,范县丞都有些奇怪,这是做什么啊。

后面还有个极为兴奋的年轻人,名叫林元志,正是记录棉花生长的书生。

纪楚跟娘子站在一起,先看了看自家娘子,再道:“棉花大家应该不陌生了,白叠子应该也见过。”

“白叠子很好,但能代替的布料很多。”

“可棉花这东西,却有一样,是其他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说着,纪楚又取来一件乱麻秸秆棉衣,以及芦花填充的棉衣。

保暖效果来说,自然是后者更好,因为绒毛更加蓬松,中间可以储存更多空气,用于保暖。

此时纪楚再拿起一朵脱籽的棉絮,用刷马毛的铁梳一点点梳开。

原本坨在一起的棉花纤维逐渐蓬松,一小团棉花直接胀大,此刻看起来,就跟芦花的形状差不多。

但是要比芦花结构更稳定,稍稍按压之后,很快就回弹了。

等于说,原本的乱麻做填充物的冬衣,直接进化成更高级的芦花衣。

陶乐薇跟李娘子先反应过来,蓬松之后的棉花就跟鸭绒鹅绒一样,会非常保暖。

这就是相公说的棉衣?

“倒像是更好用的芦花,如果外面的面料结实点,就能抵挡风寒。”

这话一出,众人都看过去。

正是书生林元志忍不住道,见大家都看他,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在这么多人面前,他就是个小人物啊,怎么还擅自开口。

纪楚却点头赞同:“没错,就是代替芦花,比芦花更好的棉花。”

在场众人都是明白这些区别的,特别是两位妇人,她们常做衣服,手一摸就知道什么好用什么不好用。

等所有的棉花都倒在葛布上,纪楚撸起袖子:“来吧,大家给棉花脱籽,然后弹棉花。”

弹?

纪楚再拍脑袋,现在还没弹棉花的工具,要专门制作才行。

不过他们衙门有弓箭,先把弓箭拿过用应该也行,毕竟那箭弦也很有弹力。

现在工具不全,大家凑合着用!

一个新东西刚刚发现嘛,能做成就行!

什么给马匹梳毛的帖梳,什么弓箭的弦,还有手撕棉绒的。

衙门众人由县令领着,在空房间做起农活。

陶乐薇,李娘子则在选合适的布料,等那边棉花弹的蓬松,直接做成棉衣。

只有她们两个也赶不及,所以又找了县里几个女红好的妇人娘子过来。

而范县丞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找他了,这确实是个体力活!

棉絮摘下来,是有些瓷实的,经过一点点做工,才能变得蓬松。

其中原理便是把棉花团成为棉花絮,让里面有更多空气,这种细密的孔洞隔绝外面的冷气,用来保暖。

这跟大雪极厚,但是地底下却不冷,是一个原理。

刚弹好的棉花又松又软,也是最保暖的时候。

等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冷硬,直观上没有那么蓬松,所以都说旧棉不如新棉暖和。

实际上就在于棉花弹的好不好。

也是安丘县现在事情不多,大家才有工夫试验新东西。

还在空屋子里做得不亦乐乎,有闲下来的差役都要来帮帮忙。

以至于考课院的官员们都到衙门门口了,还没有人出来迎接,听他们都说什么棉花,说什么棉衣。

那又是什么新东西。

纪楚又在搞什么新玩意。

去年考课院三位长官带着十几随从。

今年考课院依旧是周大人带头,左右考换了其他人。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四五个“死皮赖脸”跟着过来的主簿师爷。

这考课院也不用多说。

负责年底考核的官员。

跟宋教谕说的一样,去年他们县先来的安丘县,今年则最后到安丘县。

也不对,他们原本听说纪楚在沾桥县办公,所以一帮人直接去了那里,毕竟考核的是官员本人,见到人就行。

谁知道他们一行人十一月十五到了沾桥县,却听说纪楚已经离开了。

还是对方前脚走,他们后脚到。

这找谁说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