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2/6页)
“对哦,怎么了?”
白色的花。
棉花啊!
这就是棉花。
在滇州府,偶尔会被人当作观赏性植物去养。
为什么是偶然?
因为这地方的花草实在太多了,棉花不够鲜艳,太不起眼了。
村长还道:“就她喜欢这白色的花,说是看着清静,哎,我们还种梨子呢,不过花没这么白。”
林元志几乎听不到村子在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然后开始狂哭。
哭完就给纪大人写信。
但林元志远在滇州府,只知道大人好像是在原化州,所以信件寄到了老师老家。
第二封信,才是寄给朝廷的。
找到新棉种了!
跟曲夏州那边完全不同的棉种!
因为这边气候适合,正月份新棉种就发芽了,估计四五月份,肯定能收获的。
可根据村子娘子说,这花开得又白又大,预计产量不会太少。
只是信件和奏章写完,林元志谨慎的性子又出来。
现在只是幼苗,或许没什么用。
等看到真正的希望再说吧。
所以从正月到信件发出的三月下旬,林元志已经顺藤摸瓜,移植了一亩地的滇州府棉花。
而且种植的结果颇有成效。
以林元志的观察来看,只怕这滇州府棉的产量,绝对不会亚于西北棉。
他可是曲夏州出身的本地人,有这种评价,实属公正。
“林县令说,四月底,滇州棉就能收获,等收获结果出来,便会第一时间送过来。”薛明成最后总结道。
“产量,可能会比西北棉还要高。”
勤政殿里。
皇上,许阁老为首的四位阁老。
再加上薛明成,纪楚等人,皆面带狂喜。
虽说还未尘埃落定,但总觉得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林元志这人胆大心细,他都这么说了,感觉不会有错。
如今只等着四月底滇州棉收获了。
即使如此,众人还是稳了稳心思。
“等结果出来再对外公布。”皇上开口道,“倘若产量真的可观,今年平临国各地都要试着种植,看看适合哪里栽种。”
就像曲夏州的棉种,如今被称为西北棉,栽种范围就很有限。
希望这种棉花,可以在滇州府之外可以种植成功。
棉花,还高产,种植范围还广。
简直是天降神物。
大家又知道,这并非天降神物,而是无数人的努力,而是平临国地大物博的象征。
臣子们纷纷点头,谁不希望有个好结果啊!
不过能在平临国其他地方种植最好,若是种不成,多个滇州府产棉也是不错的。
当然也有不便:“那滇州府山高路远,只有那里能种的话,运出来也是天价。”
其实不止棉花。
如今需要各项木材,矿产,都很难运出。
除了银矿。
银矿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运。
迟迟没有开口的纪楚道:“可以修路。”
“路修好了,运输就会方便许多。”
对啊。
有水泥在。
还有如今极好的钢材,都是制造修路工具的好材料。
不过想法很多,但修路费时费力,还费钱。
朝中拿不出那么多银子。
而且不仅伤财,还劳民。
有人想从这方面劝说纪楚,可又想到棉花的巨大利润。
如果滇州府棉花,只能在他们本地种植,修路确实是个好主意。
这里面,也就一直没开口的礼部周大人看了看纪楚。
虽然外面都说,两人因为棉花的事肯定不和,但私底下的来往可是极多的。
当年在曲夏州的交情不能作假,那周大人的亲戚颜家多受纪楚的照拂,更不是假的。
甚至周家也是最早接触棉花的家族。
所以他很清楚,纪楚称为海岛棉的滇州府棉花,种植范围绝对不止滇州府。
纪楚不提这点,只说修路。
那他的目的?
就是为了修路?
修路是劳民伤财,却也能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滇州府山路崎岖,即使修出一条最简单的路,都能让大家的生活便利一些。
周大人默契地不开口,他还是相信纪楚的。
不过他的沉默,看在其他大臣眼中,大概就是生气?
“周大人,您不会还觉得棉花俗气吧?”
有位跟周家不对付的大臣调侃道,让众人忍不住笑。
啊?!
贴脸输出吗?
纪楚更不好意思看周大人了啊。
周大人冷哼一声,什么也没说,还是皇上解围道:“先让滇州府林县令精心培育吧,等棉花结果一出来,务必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
今日四月初五,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能知道结果了。
那可是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