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3/6页)
人人向往的棉花。
修路的事顺带一提,可若能趁着棉花的东风,把滇州府往外运输的商路给修了,更是好事一件。
但能不能修。
也要看滇州府的棉花产量如何。
只要利润可观,这滇州府的路,必然是可以修的。
滇州棉一事虽不能直接公开,但在官员当中不算秘密。
再把消息传给滇州府乡党,倘若他们有心为老家人谋福利,便会自己去提修路的事。
纪楚心思百转千回,就听皇上道:“敬安留一下。”
怎么回事。
突然有种被班主任喊着留堂的感觉。
不过皇上留纪楚说话,倒不是为了其他,完全是因为纪楚身上的差事卸得差不多了。
如今朝中这么缺人做事,皇上怎么可能让他“闲”着啊。
被留下的,自然还有薛明成薛大人。
关于纪楚的官职,皇上也想了多时,这真是既想让他留在京城帮自己做事,又觉得把纪楚放到外面,必然能建设好一方。
简直是左右为难。
还是那句话。
要是有许多个纪楚,那皇上也就不用发愁了。
所以这个愁,就让纪楚来决定。
想留京城就留京城,想去地方就去地方。
纪楚知道,钦差的事情已做完,朝中肯定会安排下一个职务。
但没想到是让他自己选啊。
薛明成笑道:“要数朝中最关键的,差不多两个地方,一个是西北关内外的矿路。”
“另一个就是沿海一带的火炮建设。”
矿路自然是指曲夏州了。
纪楚再回去,大概率就是陇西右道任意一个地方的知州知府,今年正好有两个地方知州知府到任期。
等朝中的事忙完,他回家照顾妻儿半年时间,正好赴任。
陇西右道的几个地方,如今都不算穷,而且算是纪楚的老地盘了。
自他做官之后,基本是从那发展起来的,身边的长随也是那边的人,只要他过去,想做什么都会无往不利。
这算是给纪楚的优待,去一个人脉关系都不错的地方。
还有就是沿海一带。
之前在原化州督造冷兵器的时候,就往两浙送过兵器,多是给当地战船的。
虽说那边已经在研究船上的火炮,但纪楚过去的话,效率肯定更快。
沿海的好处是,地方不算穷,只是人际关系复杂,不过这对纪楚来说不算什么大事。
去那边做几年知州知府,他人脉会发展得更好,甚至能发展出更大的势力。
当然,皇上让他过去,也有解决一部分土地兼并的问题。
至少在他的任地里,能解决多少是多少。
那边七山二水一分田,田少人却多,再发展下去,必然更加拥挤,越是这样,土地兼并就越严重。
最后一条路,自然是留在京城。
京城的事情也多,尤其是工司。
倘若纪楚留在京城,对如今的科举改革,以及工业作坊的指导,必然也能影响许多人。
无论去哪,前景都是大部分官员梦寐以求的。
如今却都放在纪楚面前。
大概是皇上登基之前就有的交情。
他们三人私下闲聊的时候,总是更坦诚些。
这三个地方其实都不错。
皇上刻意这么安排,自然有奖赏的意思。
纪楚为平临国辛辛苦苦当差,必然要给他相应的回报。
就像游戏通关之后,一定会有奖励大礼包一样。
反正纪楚是这么形容的。
放到这里,大概就是打完天下,平定了四方,所有部将就要论功行赏,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
不过说到工司,纪楚倒是提到一个人:“曲夏州州衙门工司主事景若瑾景大人,他倒是适合在做工部的差事。”
景若瑾,不管皇上还是薛明成,自然都知道他,确实有重用他的打算。
皇上微微点头:“朕知道他,能力不错,就是爱躲事。”
否则不会这么久也没升迁。
好在,在曲夏州最后几年还不错。
“不过既然是你举荐,就让他调回京城吧,他很熟悉工业作坊园,正好来工部当差。”
作为吏部侍郎,薛明成立刻应下。
既然不留在京城,那就是曲夏州,浙东二选一。
“听说廖大人已经去了浙东,相信以他的能力,以及带过去的工匠,肯定能布置好船上火炮的。”
纪楚当然知道,浙东不光有火器布置问题,还有土地兼并,豪强抱团等等。
解决这些人并不算难。
难就难在,再解决也只是一时的。
所以他并不想去。
到浙东,除了能发展海上力量之外,多数时间,都会像原化州一样,跟人钩心斗角。
这不是纪楚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