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4/6页)
即使在原化州钩心斗角时,他也在加速武器作坊的发展。
发展,才是他的目的。
所以那边也不太行。
但其中理由就不必讲了,只说那里已经有廖大人在,不需要。
话说到这,皇上跟薛大人下意识以为,纪楚要选曲夏州。
皇上深深地看了纪楚一眼,最后只道:“你在曲夏州时间长,确实更合适,相信你会把那里建设得更好。”
话是这么说,勤政殿内突然有股剑拔弩张的气息。
薛明成盯着纪楚。
不应该啊。
这三个地方里,你最不应该的,就是还选曲夏州。
不说别的。
只讲曲夏州前来参加会试学生的态度,以及本地百姓那七把万民伞。
以及当地有无数他提拔起来的官吏,甚至跟西北常备军里中上层兵将关系都不错。
文武官员基本会听他的。
甚至连火器都有他的份,更是民心所向。
所以不管去哪,都不该回曲夏州。
听说他被任命为钦差回原化州时,跟妻子二人,可是把曲夏州所有家当都打包干净,大有再也不回去的意思。
皇上听说后还十分开怀,说纪楚确实是个极聪明的人。
所以不管纪楚在原化州做钦差,还是来京城之后,皇上对他的态度,显然超过绝大多数官员。
你选曲夏州,那是糊涂啊。
要权势比不上京城。
要银子,或者说要为百姓做主,比不上浙东的严峻。
怎么能去曲夏州。
这不是,让皇上忌惮?
眼看气氛冷下去,纪楚直接说出他的目的地。
“回皇上,微臣想去广宁卫。”
这句话让皇上跟薛明成都愣住。
广宁卫?
为何?
因为你侄子在哪?
自然不是。
因为棉花,或者说粮食。
广宁卫一带,地广人稀。
却是天然的粮仓。
无论是沿海一带,还是内里的豫州鲁地等等,随着良种增多,以及工业作坊园的出现。
渐渐会出现一个问题。
就像现在的浙东一样。
人满为患。
内里人多地少。
边卫的人却地广人稀。
对于现在的平临国来说,开荒是个必要的选择。
纪楚既不想在京城享受“权势”。
也懒得去浙东跟豪强们钩心斗角。
他想去开荒。
这事极难,却不得不做。
如果说,之前这个念头只是在脑海里回荡。
可今日正好听说滇州府发现了新棉种,便让他更加坚定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可以大量种植棉花,让平临国的人都穿上平价棉衣。
那这个地方,非广宁卫莫属。
小麦,水稻,大豆,高粱,棉花。
都能在那边生根发芽。
滇州府找到的棉种,大概率是能在广宁卫种活的,那边的黑土地能养活无数百姓。
皇上一时愣住。
他千想万想,都没想到这个答案。
开荒?
这可是既累又苦,堪称流放的差事。
广宁卫,可不是什么轻松地方。
大家都认为,纪楚为了平临国做了那样多的事,是到享受荣耀的时候了。
怎么一开口,就要去哪?
明明如今四海升平。
无论是他的权势,还是平临国四周战事都已经平稳。
何必还要那样辛苦。
薛明成头一个抬起头,眼里闪过几分不敢置信之外,又多了几分懊恼。
这是成为皇上近臣之前,都没怎么有过的眼神。
而皇上也明白过来,纪楚是什么意思。
要说他们三个,上次在京城见面时,身份都不算显赫。
纪楚跟薛明成被召进京城,差一点就要入狱。
皇上还是五王爷,稍有不慎便会成为二王爷的臣弟,到时候一起就都完了。
等登基之后,朝中派系林立,周围还有战事。
皇上也好,薛明成也好,一刻都不得轻松。
甚至在今年年初,还因为先太子旧党闹得不愉快。
不过还好,也在今年彻底解决。
皇上大权在握。
身为皇上近臣的薛明成也是松口气。
不论是他们两个,还是其他在潜邸时的近臣,以及帮皇上坐稳皇位的一众臣子,从年后一直到如今的四月份,都处在兴奋跟放松的状态。
皇上自然不吝啬,个个论功行赏。
赏到纪楚这里,才让皇上发现了不对劲。
坐稳了江山,就要开始享乐了吗。
论功行赏之后,难保没有另一个曹家出现。
他们这群人高兴得太早了。
“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皇上喃喃道,原本一直带笑的脸上,忽然生出几分严肃。
给纪楚安排的三个地方,跟其他人一样,都是论功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