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5/6页)

没办法,古代交通不便,大家只能靠着信件往来,纪楚才能知道各地的情况。

童小多身上的包裹,则是给家中照顾陶夫子的宫女们带的物件。

被派来照顾乐薇的六个婢女,年纪都不算大,十六到二十的都有。

以前在宫里不好出门,被派到外面当差,没想到又是乡下,故而想要点什么,只能托人去买。

一来二去跟童小多他们也熟悉了。

乐薇跟李娘子看着,总觉得年轻人好事将近。

这倒是勾起两人另一个想法。

振儿跟纹儿。

他们一个二十五,一个二十二。

在古代年纪不算小。

纪振他大哥不过比他大两岁,都有俩孩子了。

这事在大哥大嫂心里也发愁。

纪楚直接道:“等到下半年我就去昌河州,也能见到振儿,看看他什么想法。”

李师爷跟李娘子肯定也要去的,李娘子很想自己儿子,到时候这婚事也能办。

说话家,都是要成家的年纪。

只是这次去昌河州,乐薇跟将要出生的孩子,则要再等等。

毕竟相隔两千七百里,产妇跟刚出生的孩子肯定都不能远行。

这也是纪楚一定要快点处理完差事,然后赶回来的原因之一。

他们夫妇两个早就商量好,等孩子大一些,她再去任上。

而且丰抚县的水泥作坊刚开没多久,这两三年里,肯定离不开她。

这些家长里短的闲话,说起来颇有些温馨。

跟官场上不一样,官场上每句话都有目的,但在家里则想到哪说到哪。

后面又聊到广宁卫,不仅让弓堂弟,童小多他们听得有趣,就连宫女们都觉得好玩。

广宁人少地多,气候跟内里不同,确实很有特色。

闲散日子一天天过着,纪楚把最近收到的信件也一一分类,算是做个总结。

当官八九年,同僚已经不计其数。

最初在的曲夏州,同僚好友自然最多,那边的情况一如既往。

小宋训导说得最为明白,不过他如今要被称为宋训导了,毕竟他三叔已经升任,那整个曲夏州,只有他一个训导。

他所在的工业作坊园,又扩建了一圈,而且解决了原料的问题。

关外的矿料已经在往关内拉。

而且还派人修了直通关外的水泥路,路修好之后,运送的就不止矿料了,还有各色物件。

关内外互通有无,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早就不再剑拔弩张。

关外有异心的部落但凡看看那坚固的城墙,就知道肯定打不过。

更别说时不时拉出来训练的火炮,听得人胆战心惊。

而曲夏州的工业作坊园火器组,从未停止过研究,不过一部分人已经被调到沿海一带,研究海上火炮了。

宋训导还提到另一件事,那就是工司主事景大人同样升任,直接去的京城。

去工部任职是由纪楚举荐,自然也被他们得知,说景大人极为感动,他贫寒出身,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谁料还能去京城工部做官。

景大人自然也给纪楚写了信,他还把矿路的事说得很清楚,大有不会辜负纪楚安排的意思。

后面的感激自不用说,还讲送了家乡特产,让他一定收下,再说自己到京城安顿好,会第一时间给他写信云云。

看来景大人已经出发去京城了,京城那边的速度还挺快。

不过薛明成的信件里说,他大概要等到七月份才能离开,他身上的差事太多,要一一卸任。

看薛明成的意思,他肯定是要去浙东的,估计也有危机感了。

这人本就聪明,不会把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同时又颇有手腕,江南那些豪绅们有福了。

信件里还说,他一定会挑人口众多的家族送到广宁卫开荒,看得纪楚都为豪强们捏把汗。

对此,纪楚只能回复,他一定会好好招待?

薛明成不能直接走的原因,也跟滇州棉有关。

大家都急切等着滇州棉的产量。

像西北棉,如今一亩地的产量基本在一百九到二百七之间,均产基本是二百三。

只要有这个产量,甚至略低一些也可以,那就值得种植。

依照纪楚的印象,滇州棉的产量绝对不会亚于西北棉,而且种植范围极广。

即使心里有数,可该紧张还是紧张。

这东西必须推广,只有推广成功,才能改善更多人的生活,才能救活更多人的命。

纪楚让薛明成一有消息就告诉他。

然后是滇州府的信件。

发现滇州棉的林元志对纪楚极为热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棉花的事也是头一个跟他说,但当时他已经去了京城,没有收到最开始的信。

这依旧阻挡不了林元志的写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