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3/5页)
祝亚祝耘跟看傻子一样看向他们。
纪大人会在意这些事?
你们的目光是不是太短浅了。
别说原化州多开三四个水泥作坊,就算是丰抚县也再开两个,也不会影响收益。
这东西有多供不应求?大家心里没数?
反正趁着他们还在,多处理一些难题,算是帮纪大人的忙了。
这要不是纪大人家乡,他们才懒得去做。
大人帮他们建设家乡,他们肯定也会全心全意帮原化州!
六月初六。
这些大忙人们,全都暂时放下手里的差事,齐聚在丰抚县纪家村,来吃纪楚女儿绵绵的满月酒。
按照纪楚的想法,就在村里摆流水宴。
根本不管那些官吏们习不习惯,反正他家就这规矩。
事实证明,合不合规矩,全看办宴会的人是谁。
倘若换了其他人这么办,肯定会被说土气,说上不了台面。
但到了纪楚这,便是与民同乐,古朴有趣。
甚至还有农家出身的官吏回忆往昔:“下官小时候吃席面就是这般,当时家里穷,能吃块肉就高兴得不行啊。”
周围人看着他的锦衣华袍,完全没想到他小时候是这般。
放以前他也不敢说啊,也就今日在村里吃流水席,这才敢讲出来。
估计今日之后,会有不少人效仿纪楚的做法,不再大摆宴席,否则就是跟这位原化州乡党党魁作对。
坐完月子待客的乐薇则跟各家夫人们闲聊。
夫人们本以为她是村妇出身,不懂什么体面,没想到人家穿着简单的衣衫,气质却格外不同。
再看着身后带着笑容却恪守本分的嬷嬷婢女们,下意识道:“这都是睿王妃跟两位公主赐下来的?”
乐薇笑着道:“是了,这次生产,全靠嬷嬷们照料。”
过了会,有个妇人偷偷过来,低声问道:“听说有位嬷嬷善妇人症?”
妇人症,孩童病,都是极难的,也是后宅里最需要的。
乐薇明白对方说的什么,只道:“我这会要待客,这位夫人先去屋里坐坐,稍等片刻。”
给夫人们看诊,对嬷嬷来说不算什么,她们也为自己这身本事自豪的。
看着嬷嬷对病症十分熟稔,说起病症头头是道,那位夫人走后,乐薇下意识道:“嬷嬷可想过著书立传?”
“您这身本事,倘若没有留下姓名,实在可惜。”
说完之后,乐薇发觉,这似乎是相公会说的话,却也正合适。
那嬷嬷眼睛一亮,想是想,但宫中规矩大,只言片语流传出去,都不合规矩。
等会,这不是宫里,这是原化州乡下啊。
陶乐薇发觉,相公赴任之后,她不仅有水泥作坊的事要做,还有这一件事可忙啊。
此事说定,嬷嬷倒还有话要说。
跟着的六个宫女里,有两个同纪大人身边的弓堂弟,还有个童小多随从交好,想让她帮忙说说媒。
这种事肯定要经过乐薇跟纪楚同意,到时候禀告给京城那边。
满月酒过后,这些零零碎碎的琐碎都要处置妥当。
纪楚女儿满月酒办完,离开的时间正式提上日程。
弓堂弟跟童小多的婚事也由纪楚做主。
那两个宫女无父无母,自幼在宫里长大,之后跟着睿王妃她们,也由纪楚跟乐薇写信,帮她们迁了户籍。
趁着这个时间,再给曲夏州那边写信,让男方家里同意等等,不过这个要有弓堂弟他们亲自回家一趟,毕竟是婚姻大事。
纪楚还跟乐薇道:“本以为会先给振儿办婚事,没想到还没机会。”
说起这个,大家也是哭笑不得。
“对了,趁着他俩回去,再带一些会种棉花的农人过来,最好还会弹棉花的。”
弓堂弟跟童小多带着这两个重任回家的。
一个婚事,一个棉花,他们肯定会办好的。
宫女们自然还在纪家村住着,等京城那边给她们脱籍。
琐碎事情处理起来,也是耗费时间。
等到七月初六,绵绵满两个月的时候,纪楚跟李师爷终于要上任了。
李娘子跟乐薇也是互相告别,这些年她们一直互相陪伴,难得有分开的时候。
“等孩子大一点,你们就能过去了。”
纪楚抱了抱女儿,跟家人依依惜别,骑马离开纪家村。
这一去,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可昌河州的百姓们还在等着。
他们从四月份收到考生信件,以及家乡官吏写信回去的时候,就在翘首期盼了。
盼了一月又一月,纪大人还是没来。
不能让他们失望。
更不能让棉花种下去之后没人管。
纪楚,李师爷,两位随从,还有祝亚祝耘,再加上一头壮年狼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