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大树下的儿女》郑云开(第4/5页)

后来是确定甘琼、余寻光、石韵之的友好和没架子不是装的之后,他们才随便起来。

当然,这种“随便”也不是那种能在家人面前展示的随便。

廖源借着向余寻光请教角色,打开了话匣子,他们同样认识童贝儿,只要努力找找,还是有话题。

莫芸涵本来就活泼,甘琼和石韵之也宠她,没一会儿便“故态复萌”。

只有苏亚,保持着一种有距离的“懂事”。

也不急,大家虽然是带着目的出来玩的,但最终目标不是为了那个目的。甘琼经纪人规划的路线也没完全用上,因为他们这个团队的玩法很随性,有人不想出去,那就在民宿里躺一天。

这种慢玩式的旅游让余寻光很享受。

一群文艺工作者出来玩,无聊的时候难免会整些活。有《碰瓷》那个小品排练的经验打底,在表演上,余寻光和石韵之、甘琼三人意外地合拍,他们时不时地会来上一两段。

甘琼还会唱京剧,她的拿手唱段是《苏三起解》。

甘琼唱完“苏三离了洪洞县”,石韵之就往后接《女驸马》的经典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

石韵之会黄梅戏。

卷起来了,真.家人们。

余寻光憋了半天,接了一句从小耳熟能详的花鼓戏《刘海砍樵》:“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呐~”

他的口音和外貌区别太大,又扯着大白嗓,唱得整车人都笑了。

啥也不会的余寻光真被卷出了危机感,他真诚询问,“我要不要也去学学?”

嘴上问,心里已经在琢磨了。

甘琼乐得张嘴大笑,“挺好,小余,你这身段,去学京戏啊。”

石韵之凑热闹,“黄梅戏也可以呀。”

我们的戏曲文化哪哪都缺传人。

玩笑中,余寻光真把这件事上了心。

他们不仅唱戏,还爱演。每次他们演戏,莫芸涵都会趁机表现自己,她会在这之后提出一些艺考类的问题。

甘琼有一次突然想起来,“小妹,你想考哪个学校呀?”

莫芸涵说的谦虚,“不知道哪个学校肯要我呢。”

石韵之也问,“文化成绩不好啊?”

莫芸涵笑得可甜,“马虎着够用吧。”

余寻光把苏亚拉进来,“老三呢?”

说到艺考,苏亚很老实,“我也不太知道。”

甘琼是最明白的,“你们两个小鬼头,都不诚实。不用害怕嘛,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说。我认识央戏的老师,你们大姐是央影的,大哥是中传的,想了解哪个学校都可以问。”

余寻光点头,态度温和,“沪市的戏剧学院也可以问,我们不知道还可以问朋友。”

莫芸涵和苏亚对视一眼,两个人都在等对方先开口。

莫芸涵是觉得她都说了这么多了,应该把表现的机会让给苏亚。

苏亚则是害怕哪一天这话传出去成了黑料,迟迟不敢开口。

气氛又冷下来。

每到这个时候余寻光就会想起文简,要是换成她,早贴上来了。

敢想、敢说、敢做,如何不是优点呢?

两个小的不愿意开口,廖源便把话接上,“我当初想考央戏来着。”

甘琼稀罕地问他:“那怎么没上,后来去了哪里念书啦?”

廖源拿自己的经历打趣,“去了南朝鲜音乐舞蹈技术学院。”

甘琼恍然大悟,她特别懂梗,“出国当偶像练习生去了。”

廖源笑得开朗,“我就是网上说的九漏鱼,我高中文凭都没有的。”

石韵之迟疑,一句“文凭不重要”卡在喉咙里。

重不重要呢?不重要她也不能说啊。

至少观众们觉得很重要。

文凭可是网友嘲讽、粉丝互撕的超绝趁手武器。

听他愿意说起自己的事,余寻光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顺着问:“后来你是退团回国,还是有跨国工作?”

“都没出道,交了赎金回来的,”廖源挠头,这事儿说了太多次,他都没感觉了,“他们一直压着我不出道,我眼看没机会,就提桶跑路了,后来是回国那年刚好参加选秀综艺出的道。”

别看廖源的人生经历丰富,他今年也才21岁。

选秀的事已经过去两年,国内的偶像不好生存,廖源正在听从公司的安排,往演员的路子上走。

余寻光正是他想要追赶上的目标。

他一直有在上表演课,余寻光的传说他听了又听,客串《密信》时他一直可惜没跟余寻光分在一个片场,后来好朋友童贝儿演了《大明奇案》,她每天晚上发来的吹捧让廖源耳朵里都要起茧子。

好在,公司给力,对他也足够上心,他终于有靠近梦想的机会。

行家一出手,就看有没有。最近旅游路上余寻光和甘琼临场的小品廖源都看在眼里,他越看越挫败,越想越有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