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3/3页)

找谁借呢?找江南地区的官员,利息都是有固定的规矩。

在拿到盐引之后再去官府管控的盐场买盐,运输到各个地方开始售卖。

而常转运使则想要拿到更多的盐税,为国库增收,不排除他有想要填饱自己荷包的念头,但从改革的目的上看是希望提高盐政的收益。

他提出的方法是推迟盐商缴纳盐税,在盐商拿到盐开始卖盐回本之后再缴纳盐税。

当然了,此时的盐税与拿到盐引同时缴纳的盐税就不是一个数目了。

盐商本身就要借大笔的银子来缴纳盐税,在售卖之后拿到利润才能还借贷的银子与利息。

也就是说对于盐商来说,他们的支出有几个大部分,购买盐引、缴纳盐税、借贷的利息银,购买盐的本金,这几样是避免不了的成本。

但经过常裕的改革,盐商不必拿出借贷的利息银,这笔钱以盐税的方式给到了官府手里。

盐商规避了借贷风险,官府增加了盐政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贺云昭在之前也是这样认为,户部不少官员对此都非常赞同。

但此事最大的问题永远不在纸面上而在现实里。

贺云昭嘴角垂下,她叹道:“常裕的法子不过是纸面谈兵,落在实处,问题太多了。”

第一点就是天时,晒盐受到天气影响严重,每年五六月是晒盐最好的时间,过了时间没法产出大量的盐。

盐商即使手里握着盐引也没办法拿到盐。

今年天公不作美,盐场产出不够,盐商拿到的少,他们得到的利润就少,手里的钱根本不够承诺给转运司的两倍盐税。

往年即使天气恶劣,但在盐场晒盐之前官府就已经拿到了今年的全部盐课收入,风险由盐商承担。

但今年因改革,风险由官府承担,常转运使迟迟收不上来盐税,只能拿自己微薄的家底来补。

可两淮盐课一年的收入在二百万两到三百万两之间!

常家全族放干血也凑不上这些钱,于是他就逼着盐商给盐税,最后事情实在压不住才暴出来。

贺云昭道:“想法很好,但不贴合实际。”

曲老也点点头,天时说了,人和的部分就不太适合在这说。

四人很快分开,贺云昭先行。

曲老看着二人相携离去,挨的很近,袖子碰在一处。

他若有所思的低下头看看自己与陈老的手臂距离。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