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抢夺权力(第2/3页)
结果这一保护就保护出事情来了。
不是坏事,是重大利好消息。
如果说之前跟陆离谈好之后,对方是转守为攻。
这边保护的人一派去,对方瞬间像是被打了鸡血一般,真的主动就朝着三公开撕了。
他撕也不是明目张胆、面目狰狞的那种撕,他就是那种很温柔美丽,却又有有据的在收割权力。
尚书台原本拥有的自然不用多少,擦边可以拥有的、这些天被人拿着为难人的,那自然是拿来吧你,还有很多曾经尚书台做过却没有被申斥的,那自然也被归为“这自古以来就是尚书台拥有的权力”范畴之中。
一层一层又一层的,三公九卿被薅的不由发出抗议的怒吼:这原本是我的权力啊,这是我的职责范围!
但陆离又有话要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着,你们的事情陛下管不了了是不是,如果陛下能管,那么俺们尚书台作为陛下的秘书自然也是要帮着陛下管的。
原话虽然不是这样,但意思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曹操还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陆离已经挟天子以架群臣了。
而当群臣去找刘协做主的时候,惊讶发现对方的事业运显然还没有结束,他们如今的陛下在对待陆离的事情上,是有点子承父业在里面的:“皇考在时,陆卿作为侍中如此无人言语,如今升作尚书令,同样的事情怎么就不行了呢?”
陛下,你可以不说话了,怎么好的不学学坏的,这些年跟着你在各路反贼手里讨生活的情谊,终究是错付了!
还怎么就不行了,这里面的道想不明白吗,他当时作为侍中,是从先帝手里得到的权力,现在作为尚书令,是从我们手里夺走的权力。
大家为此愤愤不平,刘协同样。
原先在皇考手中的权力,是如何到了你们手中,甚至成为了独家且不可让人触碰的了呢?
况且现在这种情况,你们不想着为君分忧,反而要让君主为你们冲锋?
双方对视一眼,都有点愤愤不平,也都有点直气壮。
不至于不欢而散,但也确实是没能达成共识。
大臣们认为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陛下的态度,二来这事说白了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对方过去身后有先帝,现在身后有曹操。
可实际上这事的原因还真的不只是这样。
刘协对陆离有偏心,却并不全是因为先帝或者怎样,还因为对方的孤儿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简直比宦官还宦官。
比起身后家族势力盘根错节的,难道不是这样的用着更令人放心吗。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上次跟陆离谈崩了之后,对方有关他为什么不问百姓的质问,这些天他见到陆离总是免不了要问一问百姓的。
而要讲的话,细致了讲不好讲,粗略了讲也没意义,陆离每次都是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述,比如说某位世家子弟的境况,某位豪强子弟的境况,某位寒门的境况,略有资产的百姓的境况,比较贫弱的百姓的境况,以及情况最为差劲的百姓的境况。
方方面面都有涉及,里面不可避免夹带私货,但也都是有据可查的确实情况,这就不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刘协对于某些人的感官。
他没有因此怀疑陆离什么,毕竟当年他也是听过陆离如何跟自己父皇说类似情况的,当年要不是他父皇没有点头,陆离都想要去大杀特杀了。
而作为侍中的刘艾与其他士人不同,看他的姓氏就知道,他其实是宗室来着,自然不会偏向世家说话。
至于作为外戚的董承来找刘协告状,刘协虽然面上是站在董承这边安抚,心里却没有特别偏向他,还有百姓吃不上饭呢,你倒好,人员扩张到需要增建房屋了。
你可是朕的自己人,怎么不懂事呢。
陆离跟外戚的不对付也没跟他遮掩过,也不是特意针对他,当年对方跟何大将军也是不对付的,不对付到在先帝灵前的时候,俩人差点就随机送一位下去陪着先帝一起走了。
再者说,你这次不是自己先动手的吗。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不少历经三朝(灵帝、少帝、如今的陛下)的老臣,都恍惚间有种一切都回来了的感觉。
权力触手逐渐笼罩各方的年轻臣子,纵容且拉偏架的陛下,虽然前者较之过去年长了几岁,陛下也换了一位,但一切好像又都没有变化。
可这种恍惚又会很快被现实拽回来,如今跟过去如何能够一样呢,过去的权力是真的覆盖大汉的,现在就单纯抢走他们手中的而已。
而且这权力抢的,到底是为了陛下、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曹孟德,真的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