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二合一(含一章营养液加更)(第3/4页)

刘备不清楚这里面的三五事,也不像袁绍阵营的一群人已经习惯了他们明公的某些特殊情况。

但他曾经见证过当初讨董联盟过程中,开头时俩人的和睦,他们两个当初能在那样一个情况下联合起来搞声明,在世人看来,跟将性命与名声一起放上了赌桌也没啥区别。

最后的决裂虽然除了袁绍与陆离两人外没有别人在,但谁不知道陆侍中从袁盟主营帐中出来后,就头也不回的打马而去了。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俩人当初肯定不是什么体面分手。

当初袁绍准备另立刘虞为帝,依照着陆离那个性格,指不定怎么怼人呢。

后面对方在袁绍明显势大的情况下选择了当时仅有一郡之地的曹操,已经足够说明事情。

现在连玉佩都带上了,更是不必多说。

此刻面对袁绍的询问,刘备说的也大多是大众都知晓的情况,因为在他离开许都时,陆离已经不是尚书令了,他以“陆侍中”称之。

袁绍听到他这么称呼,却纠正道:“大鸿胪。”

“曹孟德向陛下举荐,如今他是大鸿胪了。”

刘备只是感慨了一下袁绍的消息灵通,但袁绍的下属们需要思考的东西就多了去了。

虽然这也不是什么难打听的绝密消息,可明公你知道的比从许昌出来执行任务的刘玄德都快,你不觉得这里面有点问题吗。

袁绍不觉得有问题,他认为自己这是知己知彼,如何称得上有问题。

当然了,他也没有一直纠结在陆离的事情上,反正人现在怎么也不能过来,他操那么多心干什么。

曹操成功挖了先帝的墙脚固然让人生气,但有些事情有了第一次,还用担心没有第二次吗。

袁绍看向田丰,田丰立刻明了,他们家明公恢复正常了,他对着刘备道:“之前许昌突发疫病,以致于讨伐反贼之事无功而返。”

“当初曹司空派人前来,还以言语相激,道我主只堪配他那等人来,要我等大义灭亲以证清白,却不想我方倾力而出,最后倒是曹司空出了岔子。”

“却不知此事,当做何说?今后,又当如何?”

刘备:“这……”

刘备为难极了,他倒不是不会言语之人,主要问题是他也没有这个权限去代表曹操应答或者拒绝什么。

甚至就连解释,他也没有那个立场去帮着对方解释。

万一他解释的与曹操真正的情况完全不一致,这到底算是造谣、造谣,还是造谣呢。

而在这个困难时候,岂不正是他展现一路所学的最佳良机。

刘备朝着袁绍一拱手:“大将军容禀。”

袁绍点头。

刘备先是将起因一个大前推,推到了袁术称帝的事情上来:“袁术贼子倒行逆施,妄称帝位,天怒人怨,玉玺于贼子手中,宝物蒙尘。”

借着玉玺,他又是一个大前推,推到了套董联盟时期:“当年联合讨董……孙文台率兵先至洛阳,军中便有言语,道对方于井中得传国玉玺,然而对方拒不承认,信誓旦旦,以至于后来应誓而亡,玉玺辗转到袁公路手中,此间……”

正当刘备要往玄学方面推的时候,他的长篇大论被打断了。

田丰道:“刘校尉何故顾左右而言他,其中种种,与我等所问有何关系?”

被安排了税务工作且封为司隶校尉的刘备不紧不慢道:“别驾勿急,其中关联正在后话之中。”

刘备这么一搞,显得他从容有度,好像如果你要是催他的话,就是你特别没有耐心一般。

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在袁绍的感染下,不少人都挺有几分包袱在身上的。

但事实证明,有的时候有包袱未必是什么体面的好事情。

大家一听,就从玉玺的前世今生,听到了天人感应的起源与发展,从这些年大汉经历的风风雨雨,听到了各地遭遇的各种难以缴税的问题,从张角的太平道,听到了张鲁的五斗米教。

但刘备也没有完全骗人,他说关联在后面,后面也确实说出了关联所在。

总结一下就是,当年黄巾对天下有了很大的影响,大汉这些年实在是好难好难,其中作为大汉权力代表物之一的玉玺几番辗转,如今落于贼手。

一般来说,按照天人感应,他们是要受到惩罚的。

可是咱们陛下是真的天子啊,“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所以疫病兜兜转转来到了许昌,这本来可能是天下大乱的一场疫病,在明君贤臣的共同作用下,迅速平息。

其中虽然耽误了讨伐逆贼,但是我们陛下爱百姓啊,虽然没能跟你们合作愉快,但我们司空爱百姓啊。

至于之后的事情,这里面很复杂的,也不是说做,也不是说不做,而是大家爱百姓,你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