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两心如一

有关曹操上进的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荀彧以为自己会是不同的那个,不是看法上的不同,而是他的存在对于曹操的不同。

从某种角度来说,抛开那些曹操的的自家人,他是在曹操弱小的时候最先毫不犹豫进行选择的那个人,若以夫妻相比,他应该算是妥妥的原配正妻吧,还是对方未曾彻底发迹时选择下嫁的那种。

他一直都清楚自己是不同的,所以他可以慷慨大方的帮忙纳妾(划掉)介绍拉拢其他贤才过来。

他会有这份自信自然不是自己在这里瞎自信,除了他本身的能力与贡献,曹操对待他的态度也是让他拥有这份自信的重要因素。

可是随着曹操的逐渐强大,随着那种可能越发逼近真实,他们之间的距离仿佛也在无形扩大。

真奇怪,明明按来说,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在曹操与陆离之间才对,可偏偏那俩人之间完全没有问题,反倒是他与曹操之间出现了这种毛病。

荀彧不是猜不到原因,他也不是不知道怎么解决,可心里忍不住堵着一口气,不愿意去做,好似先做了就代表着某种东西的破碎。

有些人视性命、权势为最至高无上的存在,愿意为此抛弃所有,但荀彧不是这样的人,在他心中,有些东西远比这些还要重要。

他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骄傲,有自己的不愿妥协。

下位者对着上位者怄气,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荀彧非常清楚这一点,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这般做了。

因为他跟曹操之间,从来不只是上下分明的关系。

若当真上下分明,所有的、一切的认知都算是什么呢,算他自作多情吗?

荀彧不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是在自作多情,但曹操始终保持的沉默却好似在佐证这个他不愿意相信的答案。

双方都在沉默着,若是放任这种沉默继续,或许事情最后会演变成一个大家都不想要见到的地步。

幸而他们有一位共同的友人,聪明、智慧、善解人意、非常靠谱,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友人——来自某友人自我评价。

真可惜伯安不在这里,不然绝对会给我捧场的,按照对方语言表达能力,说不定还要多夸上几句呢,伯安夸人可好听了,搭配上好看的脸与真诚的态度,格外让人心情愉悦,某位友人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有些遗憾缺少了捧场的好朋友。

而在他的推动下见面的两个人,也并非一上来就将事情直接了当的说开了的。

再聪明的人,有的时候也会有种笨拙的执拗在。又或者说,越是聪明的人,执拗起来就越是难解。

荀彧都做好了曹操会沉默到最后的准备了,说不定对方都准备登基了,他还被蒙在鼓里当汉臣呢。

当然了,按照他的智商来说,这种事情肯定是瞒不住他的,但或许某人会保持沉默到最后呢。

他以为他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可惜对方不是这般想的。

荀彧拱手道:“司空。”

别管心里是怎么想的,荀彧面上没有展现出任何多余的情绪,就好似对于所有的一切他都可以如同以往面对杂事一般,轻描淡写的处明白。

曹操上前握住对方的手,一并止住了对方的行礼:“文若。”

他仔细看着对方,好似两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面了,可明明早上议事的时候他们刚见过。

曹操:“这些日子诸事繁琐,文若清减了。”

荀彧微微一笑,倒是没有挣开对方:“明公何尝不是。”

这看起来像是个心照不宣的笑容,但话题要是真的在这里打住了,那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两人在书房落座之后,沉默了好一段时间,好像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陆离与荀彧,甚至是个荀氏绝大多数人的不合拍,在聪明人眼中从来不是秘密。

但是此刻,曹操打破沉寂的话题却恰恰选择了陆离。

曹操:“荆州之后,伯安曾问我心意如何。”

荀彧没有对此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安静的提起水壶给两人各自倒了一杯水,曹操来的时候已经不早了,这个时候喝茶的话,上容易睡不好。

因为习惯熏香,荀彧哪怕动作没有任何出格的地方,但是总能带起些许香气。

相比之下,陆离在许多人看来,许是因为某块玉佩患了什么香味ptsd,反正除非必要,他对于熏香这种事情是拒绝三连的。

其实真的要说起来,陆离才是最醒目的那个汉臣,而荀彧,他去往洛阳是受到了来自何大将军的征辟,并且压根没有在洛阳待多久,就因为董卓的缘故离开了。

虽然在去洛阳之前还有地方为官的经历,地方官员也是汉臣,但有些事情到底还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