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两心如一(第2/2页)
就好像绝大多数关于改弦更张的批判,对于生食汉禄、死为汉臣的期待,其实大多都是朝着陆离去的。
他是大众视角中的受益人,是最大的那个受益人,自然也是最所应当要承担这些的人。
但是很奇怪,曹操似乎所应当的认为陆离能够克服这个,反倒是现在对着荀彧在小心翼翼。
曹操说完陆离问过他的事情之后,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回答:“我当然并未给伯安一个确切的答复。”
说着,他看向荀彧:“文若以为如何?”
如何,陆离的问题如何,他的回答如何,你又是如何想的呢?
会问这种问题,放在他们之间,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明示了。
荀彧看着曹操,好似是震惊之后的仔细打量,实际上也确实是,只是与曹操想的不一样,他不是震惊于曹操的变化,他震惊的反而是对方好似认为自己绝对不会选择他。
可明明他一开始选择的就是他啊,他才是那个最早做出选择的人,君择臣,臣亦择君,有人称赞他是王佐之才,眼前之人说他是吾之子房。
霍光并不拥有张良,拥有张良的人是刘邦。
他不解于对方的认知,又有些解对方的认知,若不是曾经有过那种经历,他或许真的会如同曹操所想那般呢。
说起来,那件对他影响重大的事情真是来源于陆离的父亲。
一个人能够疯狂到什么程度,陆乔便是荀彧心中的答案。
直到今日,他都想不明白,对方是怎么敢于在那种时候写那般大逆不道的书信送去荀氏的。
他难道便笃定了他们不会揭发他,会为他隐瞒吗?
如果他是怀着这种心思,那么最后的事实证明是他想对了。
不论对于陆乔如何的不满,不论当时有过怎样的争论,最后的结果是那番诛心之言不曾从荀氏流露出半分。
为什么要帮忙隐瞒呢?
无意间知晓这件事情的荀彧充满了不解,而荀氏对此有着无数的答案。
父亲的答案是私心与偏爱,一些长辈的答案是不愿意家族受到牵连的保守,还有一些长辈的答案是不会对此给出任何回复的讳莫如深……
当然了,还有视忠君爱国不弱于家族的,所以他们直接都不知道。
荀彧当年没有得到一个可以让自己信服的答案,但是此刻,他好像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荀彧:“君择臣,臣亦择君,彧当年观袁本初非为明主,至明公处今已十数载,未有悔意。”
曹操闻言不由沉默,良久之后,他叹道:“当年与文若言匡扶汉室,两心如一,如今却常恐愧对。”
如今走到这个地步,曹操的选择关乎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甚至不是他一家的事情了,背后的人太多太多,许许多多的人命已经挂靠在他的选择上了。
曹操不会说自己的选择全都是为了别人的性命,他确实心有变化,而荀彧从来没有自作多情,他就是不同的那个,所以才会令人辗转反侧,张口难言。
如果此刻曹操便要迫不及待的做那种上进的事情,荀彧绝对不会赞同,因为在还有敌人的时候,就砍掉自己一直以来最有利的旗帜,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
可如果只是通气的话,荀彧没有说出任何反对的话,反而像是拿了陆离的剧本一般,说了许久不可骄傲的事情。
荀彧半句话都没有说谎,君择臣,臣亦择君,当年袁本初势大,待他也礼遇有加,可荀彧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曹操。
如今,他一路陪着曹操走到现在,难道天子是比对方更好的选择吗?
无论是客观的强弱对比,还是不客观的情感相关,在荀彧这里曹操从来不是输家。
如果这是一场名为《主公养成计划》的游戏,荀彧都已经要通关了,实在想不到要让自己打出be线的原因。
真要说的话,明明是公达更该担忧吧。
毕竟当初洛阳生乱,荀彧当机立断的选择了离开,回到颍川之后立刻带着家族进行迁移,反倒是荀攸,他当年可是实实在在去刺杀过董卓的。
结果可倒好,他成为了曹操最为担心的那个。
话说明白了,之前可称郁结的存在几乎立刻就消散了。
要说心里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那绝对是假的,但大家都老大不小了,不说这么多年的交情,就说在政治场上混,难得糊涂还是会的。
曾经说要匡扶汉室的时候,他们是两心如一,如今似乎也是如此,可回忆着曾经的自己,荀彧将某些东西往心底深处藏了藏。
所以说,他真的不喜欢那位陆乔叔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