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2/3页)
张小凤一板一眼地自我介绍,宋知南和王琳也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张小凤之后是赵清波,她二十三四岁,带着黑框眼镜,挺有书卷气。
第五个是魏秋月,是她们当中年纪最大的,今年30岁,已婚有孩子。
剩下三个还没来报到。
几个人打完招呼后就开始收拾床铺和行李,魏秋月动作最麻利,来得最晚,却最先收拾好。
收拾完后,她便去打扫宿舍卫生,张小凤也赶紧去帮忙,宋知南和王琳也加入进去,赵清波本来没收拾好,见大家都在打扫卫生,她犹豫了一下也去帮忙。
打扫完卫生,大家歇了一会儿,王琳说道:“咱们去食堂吃饭吧?”
宋知南和赵清波说要一起去。
魏秋月迟疑了一下,坦然说道:“我就不去了,我身上带的钱不多,助学金还没发下来,再加上我从家里带了好多吃的,不赶紧吃就坏了。我就不跟你们去食堂了,我带的有咸菜和饼子,晚上谁饿了找我要哈。”
张小凤也是这种想法,但她不好意思说,怕室友看不起她,一看魏秋月这么坦然,她也跟着说:“那我也不去了,我也带了吃的。”
宋知南笑着说:“从家里带的更好吃,我估计食堂的饭菜不会好吃到哪里去。”
王琳笑道:“我觉得也是,走吧,咱们先去尝尝。”
三个人结伴去食堂。
宋知南果然猜对了,这食堂的饭菜真不咋地。就那么摆着几大盆菜:炖土豆,炒萝卜,白菜炖粉条,主食是高粱饭、窝头和玉米饼。
高粱饭,又干又硬,窝窝头也硬得硌牙,白菜帮子上了年纪,萝卜是糠的。
土豆萝卜一大勺8分钱,白菜粉条说是里面有肉要1毛钱,但那肉只在最上面作为装饰,打饭师傅的勺子一个劲地往里挖。
有同学提出质疑,打饭的黑胖师傅白眼一翻:“这届学生真不行,为一片肉斤斤计较,还大学生呢,寒不寒碜?”
那名学生气得跟师傅吵了起来。
宋知南路见不平,准备拔嘴相助,还没等她挤过去,食堂负责人当机立断地把黑胖师傅撤了下去,换了一个语气和蔼的阿姨:“同学们别生气,刚才的师傅家里有点事,说话有点急。来来,你们赶紧过来打饭,菜里的肉确实不多,轮到谁就是谁。”
大家的情绪被阿姨慢声细语地安抚下来,继续排队打饭。
这顿饭大家伙吃得腮帮子疼,那些南方来的同学傻眼了,他们带着哭腔问道:“为什么没有米饭?我看地理书上说,河西省也种稻子的。”
宋知南说:“只有南边一些地方种稻子,大部分地方的主食就是窝头馒头。”
吃完饭,宋知南看到门口竟然有一个意见箱,她从书包里拿出纸笔,飞快地写道:“高粱饭太硬,萝卜白菜不新鲜,怀疑有人中饱私囊,建议食堂严查并改进;南方的同学吃不惯,建议主食增加米饭,最不济也把窝头饼子做软和些,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磨牙的;三号窗的打饭师傅态度不好,建议批评教育;学校里家境不好的学生很多,再建议增添一个贫困生窗口。”
食堂里的其他人看着宋知南大大方方地把纸条塞进意见箱,不由得多看了她一眼,这位女同学是一点委屈都不受啊,刚来第一天就投诉食堂。
赵清波诧异地看着宋知南:“宋同学,投诉会有用吗?”
宋知南:“有没有用先试试再说,下次直接找校长投诉。这是咱们的权利。”
不知道是不是宋知南带了好头,那几个南方来的同学也往意见箱里塞纸条。
中文系的系主任钟纪文来食堂视察,恰巧看到了这一幕。
第一天吃饭,就投诉食堂,这届学生挺不一般呐。
他稍一打听,得知是宋知南带的头,便开始留意她。
他看了一下饭菜,卖相是不太好,但现在这个季节也只有这老三样,总比他们上学时候情况好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这么娇气吗?
宋知南三人正要离开,钟纪文叫住了她:“这位同学,听说你对咱们学校食堂有意见?”
宋知南打量一眼此人,这人大约五十上下,头发稀疏,面容严肃,习惯性背着双手,应该是个小领导。
她不亢不卑地说道:“是的,高粱饭和窝头硬得硌牙,白菜老萝卜糠,味道非常不好,食堂师傅显然是在糊弄事。还有三号窗的黑胖师傅态度相当不好,刚才出言讥讽学生。”
钟纪文:“饭菜我看了,比我们上学时强多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不如老一辈的能吃苦。”
宋知南:“这位老师,你要是这么比,那就没完没了,你们这一代
还没有战争年代的人能吃苦,战争年代的也没有旧社会的能吃苦,咱们所有人都没有原始社会的人能吃苦,人家吃生肉穿兽皮,生死看天,自然循环,连医院都不进。怎么?你们艰苦奋斗难道不是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而是为了让年轻人吃更多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