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再次收到辛勤发来的消息,是三天之后。

他问她:【这几天过得怎么样?】

又过了三天,仍旧是这么一句:【这几天过得怎么样?】

而后这个间隔变成了一周,他还是这样问她:【这几天过得怎么样?】

在这三天又三天一周又一周当中,凌田有好几次想主动联系他,但终于还是忍住了。

她渐渐接受一个现实,辛勤可能在手机日历上设了个提醒,每三天来问候一次,要是没什么问题,再把间隔延长到一周、一个月,而后彻底淡出她的生活。

他加她微信,不是为了写论文,更不是养鱼,只是作为一个满怀理想的好医生,真心地想帮助她。

她不能辜负他的信任,滥用他的善意。

所以,每次收到他的问候,她也只是回答:【挺好的,谢谢辛医生关心。】

辛勤会继续问:【血糖有没有好好记录?】

凌田回:【记了。】

随即点开 APP,截图给他发过去,以证明自己没说谎。

辛勤看了说:【模拟糖化 6.2%,也没发生过低血糖,挺不错的嘛。】

凌田回个开心的表情。

其实,正常值的上限是 6.1%。

而且,根据这个 APP 的设定,低于 5 高于 10 就会显示“不合格”。凌田有时候测出来高过 10,会记一个比较低的数值。有时半夜醒来似乎有低血糖的症状,头痛,出汗,心跳快,但她不会去测血糖,继续稀里糊涂地睡下去。她也知道这么做是自欺欺人,但就是忍不住还是会这么做。

就好像她对辛勤说“挺好的”,事实却是,那一个月,她过得并不好。

四月初住院的那几天,徐玲娣和凌建国正好去宁波祖籍扫墓。在当地住了半个月之后,他们回到上海,来女儿女婿家送土特产,进门就看见桌子上各种血糖仪的耗材,以及好几本糖尿病自助书,起初还以为是田嘉木或者凌捷的身体出了问题,结果听说是凌田,一时晴天霹雳。

徐玲娣一直哭,说怎么会这样?田田才几岁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凌田直觉又回到了住院的第一天,但也只能反过来安慰外婆,把辛勤那些鸡汤都用上了,说没关系的,也就打个针,只要控制的好,一点事都没有。

徐玲娣哪会信这个,当即对凌捷说:“不行,还得再带田田去别的医院看一下。”

凌捷说:“A 医附的内分泌科已经是全国排得上号的了。”

徐玲娣说:“但是他们没给田田看好呀。”

凌捷叹气,反问:“要怎么看好?”

她不想在凌田面前说这个病看不好,但凌田不可能听不出来。

徐玲娣也说不清,只道:“田田还这么小,总不能天天打针打一辈子吧?!”

讨论到最后,这件事还是遂了徐铃娣的意,一家人决定再去本市另一家大三甲确认一下。

大医院的专家号不好挂,徐玲娣找了弟弟徐麒麟,他做生意的朋友多,拐弯抹角托了人,总算找到 B 医附的内分泌科主任加了个号,带着病历、检查报告和出院小结过去请人家看了看。可惜得到的还是一样的回答,B 家主任甚至觉得他们这一趟跑得完全没必要,话说得也很直接,很典型的一型,一型就是这么个治疗方式,别老想着不打针,这不是为孩子好。

这件事,凌田没好意思跟辛勤说,总感觉有点不相信 A 医附,不相信他的意思。

其实,去 B 医附之前,她真的抱着一丁点幻想,那边的医生会告诉她搞错了,她的病其实是可以被治好的。但最终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在另一家医院,听另一个医生,再宣布一遍她得了一种可控但是治不好的绝症罢了。

徐玲娣却还是不死心,又提议去看中医。

凌捷也心烦,反问:“你说去看中医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是不打针,哪个有证的中医会让一型糖尿病不打胰岛素?”

徐玲娣拿手机出来给她看自己收藏的短视频:“人家几岁的孩子吃了十几贴就全好了,不打针,血糖正常。”

凌捷服了,说:“都治愈一型糖尿病了,诺贝尔医学奖怎么没发给他?”

徐玲娣嫌她不懂,当天就跟远在茂名的亲家打了视频。

凌田的爷爷奶奶得知这个消息同样晴天霹雳,两边操着沪普和广普说了很久,起初都是心疼,而后又开始各种想办法。

直到奶奶说:“让田田来茂名,在我们海边祖屋住着调养,旁边还有个禅院,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前几年生病去里面拜了师父,后来就好了。”

徐玲娣没接话,也觉得不靠谱了。

那通视频之后,她似乎接受了现实,开始撸袖子干活,对凌捷说:“前段时间田田一个人住在外面,又是熬夜又是乱吃东西,真的伤身体。我知道你忙,你没空,那我跟你爸来照顾田田。她小时候就是我们两个带,现在她生病了,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