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书完)

这年冬天,几乎是年关快到的时刻,方重勇在返回汴州献俘的途中,麾下军士哗变,簇拥他登基**。无奈之下,方重勇只得带兵入宫,“请求”天子李偿退位。

不知为何,方重勇不肯以天子自居,仍然自称官家。

没有天子,那就没有“天授王权”之说,于是开闭门会的时候,元载询问方重勇:新朝当立,皇帝治理天下的法理性何在?

方重勇则是提出了“顺天应人”的说法。

首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正统,必须来源于“大一统”的王朝,换言之,朝廷所统治的地盘要尽量的大,尽量的囊括过往朝代的传统地盘,至少是核心地盘。

越大越好,越是疆域辽阔,就越是具有正统性。

唯有如此,方能与其他伪朝相区分。

其次,新朝的正统性,来自于顺应天下局势,与百姓们的拥戴。

正因为百姓都认朝廷,所以朝廷才是朝廷。如果大家都不认了,那么朝廷就变成了伪朝。

简而言之,民心是天下大势,也是统治的根基。倘若有一天朝廷失了民心,那么所谓大义也就不存在了。

最后,方重勇强调了“王权民授”的概念。

因为某些原因,所以这样,那样,再这样,再那样,懂的都懂。

这些说法,很好的规避了唐朝为什么变成了“前朝”,而不再是正统的原因。

因为大唐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它自然就变成了“伪朝”,它丢失了大量边疆的疆域,所以不再具有大一统的正当性。

大唐君王的权力来自于百姓,如果百姓们真的还支持大唐天子,那方清之流,又如何能够上位?

这些弯弯绕绕的话,看起来花里胡哨,实际上却是老实人在讲大实话。

权力不来自于百姓,难道还来自于虚无缥缈的上天不成?

方重勇的话语也暗示了,如果将来新朝廷倒行逆施,百姓们也会揭竿而起,推翻他们的统治。

与其编造谎言,强调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上天,自己把自己都忽悠了。

还不如办好自己的事情。若不然过不下去了,谁会无缘无故起来造反呢?

一众亲信,对此心悦诚服。

元载又询问国号之事。

方清起于汴州,遂有天下。国号可为“汴”,或者为以睢阳为中心的“梁”也行,还可以叫“魏”。

当然了,方有德是自沙州敦煌而来的,国号为“凉”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方重勇却说:

“为官为政,治理国家,总是讲究一个政治清明,爱民如子。

所谓清如水,明如镜也。

国号或为大清,或为大明,以示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的想法可以传达到中枢。你们认为是叫大清好,还是叫大明好?”

很显然,方官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抛出两个选项让亲信们参详参详。

国号一般都是以开国皇帝起家的地方为准,但也有例外,比如南陈便是取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的陈姓,当然了,也不能排除是春秋时期的陈国。

只不过那个地方在河南周口,与陈霸先的家乡浙江吴兴离得很远。所以基本上可以确认,陈霸先就是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国号。

新朝国号为“方”亦是可行,只是这大清或者大明,确实是有点标新立异了。

然而元载却带头站出来支持方重勇的想法,说大清或者大明这两个国号都很好,从名字上就看得出朝廷希望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大明的国号应该比大清更好一点。

方重勇顿时感觉很好奇,询问缘由。元载继续说道:“明者,日月也。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大吉!”

这个角度很是刁钻,而众人转念一想,又觉得元载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清不能说明什么,但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就太应景了!

唯有方重勇笑而不语,只是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众人定国号为“明”,即日起方重勇登基**,大赦天下并尊方有德为“明高祖”,封王韫秀为皇后,家中妻妾都有封赏,俱有名分。

由于家中女眷太少,元载又建议选民间秀女以充实后宫,方重勇再三权衡之后,不得不采纳在这个时代,无论怎么看都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建议。

河北、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对于官府“换牌子”的事情完全无感,他们本身也不是李唐王朝强盛时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当方清登基**,改国号为大明的消息传到关中以后,当地的李氏宗室残余,就立刻起兵造反了。

汴州也不平静,一些搬迁到这里的李唐宗室蠢蠢欲动,包括他们的亲家,某些关中天龙人家族,也是在密谋政变。

只不过,人一多嘴就杂,更是有不少人刚刚听到密谋,马上就去汴梁城内的朝廷衙门告密。这些阴谋政变还没开始,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