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书完)(第3/6页)
然而,无论方重勇多么努力,篡位的那些反噬,都是无法避免的。
得知方清篡位的消息,本已经归于大唐旗下的朔方军举旗反叛,在灵州重建大唐,推举基哥幼子为帝,与方清建立的“大明”相抗衡。
正值春耕,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关中那些被扑灭的所谓“盗匪”,也有零星活动,似乎有死灰复燃之虞。
就在这关键时刻,郭子仪从河西来到汴州,向方重勇陈明利害。他请求朝廷赦免朔方军将士,他愿意孤身入灵州,劝说浑瑊弃暗投明。
为表诚意,郭子仪将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人质,留在汴州城内,不踏出院门一步。
方重勇当即写下圣旨,给了节杖,让郭子仪去一趟灵州。并且承诺不会对朔方军将士动刀,只要他们愿意迁到汴州,可以在都城附近的州县安置家眷。
郭子仪解释说,朔方军上下未必是要为大唐流干最后一滴血,只不过高层因为朝廷废除节度使而人人自危。只要官家以官职许诺,再妥善安置家眷,说服朔方军并不困难。
这些年朔方军上下已经把天下局势看透了,现在起兵造反,不过是丘八对于政治无知的莽撞之举。
试问大唐的尸体都成这样了,难道谁还真指望它能复活不成?
方重勇深以为然,命车光倩给郭子仪五百锐卒护送他去灵州。
果不其然,郭子仪对浑瑊晓以利害,并出示圣旨与节杖,朔方军上下这才安心下来。方重勇将他们的家眷安置在洛阳周边,隐隐有压制大唐旧官僚的意图。
洛阳正是前朝官员的聚集地。
方重勇将从渤海国回归的税警团扩充为一军,含步卒一万二,骑兵四千,共计一万六千人,齐装满员。
让他们跟朔方军换防,让朔方军一部前往渤海国的龙源府,一部分镇守幽州。
吸取前朝教训,方重勇很注意将兵员和他们的家眷分开,这样的话,即便是某个将领想反,他身边的人也未必会跟着他一起反。
反叛方重勇可以平息,而且是不费什么力气,但是他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
很多酸腐文人写书阴阳他,甚至公开咒骂他是逆贼,不忠不义,乃是天下最大的白眼狼。
他成为市井流行话本里的常客,形象比大秦嫪毐还差,很多时候都是大反派。卢迈曾经建议将这些人收而杀之,但是方重勇却拒绝了。
如果将这些人杀了,那不正好坐实了他们说的那些谣言都是真的?
越是破防,越是说明做贼心虚,人心就是这般的扭曲。
方重勇选择不予理睬。
励精图治,一两天看不出什么情况。但这种事情,就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成就斐然。
国内经济民生焕然一新,朝廷的各种利民便民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统计局将各州各县,土地占有面积排行前十的大户登记造册,重点盯防。时不时就将其中的刺头抄家,资产充公后,用于社会福利。
畜力抽水机,深井采煤,焦煤冶铁等技术陆续应用。专利法的思想,也开始在普通人心中普及,已经出现了某些科举无望的人,专注于发明创造,然后申请专利赚钱的情况。
与西域的商贸,再次繁荣起来。因为纺织技术的革新,棉纺的进步,棉布棉被的推广,棉纺品成为了出口的新主力。
这些纺织品伴随着改良了的青花瓷,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的散茶,成为了远销西亚的“新三样”。而西域而来的黄金,宝石,药材,以及某些农作物的种子,也陆陆续续进入中原。
中外交流重新活跃了起来!
除此以外,登州、泉州、广州三大港口,还开发了新航线,形成了北到东瀛,西到波斯的各类航线,海上贸易持续走高。从波斯地区来的银币,大量出现在海港城市。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样的发展就很好。
但很多时候,意外本身就是一种不出意外。
眼见大明的商贸快速复兴且繁荣更甚以往,赤松德赞一道军令,吐蕃边军二十万向河西进发,妄图劫掠河西,捞一波大的!
不是他想找事情,而是这些年吐蕃修佛寺修得有点多,是真的缺钱了!
得知吐蕃军来袭,方重勇希望御驾亲征,结果被群臣阻拦。最后,郭子仪挂帅出征,他因为说服朔方军弃暗投明,此后作为军中将领的典型,被方重勇快速提拔为关中防御使。
方重勇带着中军来到新长安城,在这里坐镇后勤枢纽,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担任副帅,李光弼、车光倩、何昌期等人都在军中各领部曲参战。
总兵力有十五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