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影展轮到你们了……(第2/3页)
你在人家刚开始参加工作,还年轻的时候,还能说让人家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操……可是人家这么卯着劲儿的按照局里指示干了几年,到最后连个副科都不肯给人家提,你怎么说服人家接着往下干呢?
而且周边的人都看着。
后来包括中心久不露面的魏主任,为这事都在电影局的内部会议上吵过。
他是电影局的副局长,但是又是中心的正主任。他讲得很明确,“我是小池的直属最高领导,我得替她说句话。你们要这样一点鼓励都不给的话,就像以前一样,给什么一个‘先进个人’,一点小钱儿就想给人家糊弄过去,我以后没办法让底下人干活儿了。后面的青年导演也绝不会再进系统,替咱们去拍商业片。这跟国家政策是不符的。我们现在就要干部年轻化,就是要电影商业化。外面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咱们,咱们的一举一动都是行业内导向,你们看着办吧!反正搞砸了,把人弄跑了,我是不会去给你们擦屁股的……”
所以最后这件事总算给敲定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池影的任命国庆节前就会下来。
池影回国后就跟郑志宏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年的青年影展中来。
他们当时跟电影学院校方沟通的时候,校方就非常支持。
这么二十多年以来,对于青年导演的各种竞赛倒是不少。但是基本上搞过就搞过了,顶多发个荣誉证书,给个小奖杯什么的。
很少有人真的到最后,拿出真金白银来给优胜者做项目。
所以当宣传海报贴在电影学院食堂外的宣传栏的时候,几乎整个电影学院都轰动了。
“宏图青年影展”也从这一年开始打出名气来。
影展主办单位主要是华影集团、宏图影业以及剧本策划中心,池影将出任第一届青年影展的艺术总监。
其实整个海报给出信息很模糊。
就讲了要开展5~10分钟短片的影展,开始时间,最后作品提交截止时间,还有评选结果公布时间。
但是具体参赛人员范围,资质的认定,最后的作品拍摄介质,提交格式都没有明确。
这个时候,DV摄像机已经出现了。就是说如果参赛者愿意的话,甚至可以用DV来进行拍摄短片,这都是海报没有禁止的。所以真要有人豁得出去,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着DV作品去参赛。
之所以这些都没有在海报里说明,其实也是郑志宏和池影琢磨出来的。
他们希望,参赛者能利用一切资源去完成作品。
比如说普通的参赛短片,普通电影人想当然的都认为要用胶片来拍摄。
那些摄影设备,学校内确实是有。但是主要是平时上课的时候能接触到;或者是一些实践课的时候用,下了课都要锁在学院教学仓库里的。
有些学生平时有一些拍摄活动的话,想要借向学校借设备,就要提交申请,通过层层审批,甚至到最后会被驳回,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干这么麻烦的事儿。
但是现在一旦要参加影展,大家都要去借的话,肯定都是借不过来的。
那么就意味着很多人要去外面寻求设备资源,比如说从某些摄影设备供应商那边去租,或者是跟一些相关单位去借。
这其实也考验了参赛者如何筹措资金,或是调动资源,作为一个电影新人,进入社会后想要单独拍片时,这都是需要灵活运用的一项能力。这个时候参加这类影展,算是提前操练了,就是逼迫着想有所作为的学生们,提前走出象牙塔。
还有一个,就是参赛人员的范围和资质,这里也埋了个伏笔。
如果校园内的人得到消息的话,只要把报名表交到学校学生处就可以。
但是同时影展也设置了其他的报名点,比如是宏图影业这边就有一个报名点,华影集团那边也有……
这其实又是从另一个层面考验电影从业人员对行业内动态的敏感程度。
比如说如果电影学生已经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不管是在系统内单位,还是系统外单位,只要是对行业内动态敏感的话,肯定会从各种途径得到这个消息。
海报中没有限制参赛人员的资格,他们就有可能去参赛,甚至不需要通过学校,只要到外面的报名点那边报名就可以了。
反正最后只要交出5~10分钟的作品,依然可以参赛。
客观来讲,一个电影专业的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他要想继续在行业内生存的话,行业内的资源,行业内的信息以及与行业内的人打交道,都是需要亲身去实践的。
像池影最开始拍《婚礼婚礼》的时候,她的设备是从京影厂借的,利用的是自己系统内人员的身份优势,包括一些场地的借用……甚至羊毛都薅到自己老师身上了,所以池影才能用100万拍出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