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你得对我行礼,称大人。

不同于北直隶学政主持的科试,国子监科试有独立的考试标准和名额,由赵祭酒亲自主持。

考试地点在彝伦堂,提前发放了考牌,并在考场外设置官吏搜捡。

平安拿着提前发放的考牌,找到了自己的座次,这半年开始筹备科举,觉得自己已经老大不小了,四下看看,参加科试的监生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上下,甚至有一位五十岁上下的老监生。

原来自己还很年轻。

平安八卦之心又起来了,探着身子拍拍前面的老监生:“这位师兄,请问尊姓台甫?”

老监生转过头来,笑容忠厚:“愚兄姓吴,草字仲芳。”

“吴师兄,您来国子监几年了?”平安问。

“愚兄不才,四十八岁仍是童生,家里凑钱捐了个监生,入监两年了,今年打算下场一试。”老监生道。

平安明白了,这位是通不过府试和院试,索性入国子监,打算直接参加乡试的。

那老监生也没问平安是谁,这个屋里恐怕也没人猜不到。

却听背后有人小声蛐蛐“又是一个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之类的话。

平安也不怎么在意,小叔公从小就教给他一个道理——不遭人妒是庸才。

“这屋里怎么一股酸味儿啊?能否开窗通通风?”

一个声音自不远处响起,平安循声望去,居然是郭琦,他知道郭琦两年前入监了,却不知道他今年也要下场。

那几个议论平安的监生刚想反唇相讥,见是天官郭恒的儿子,忙又缩回头去。

郭琦朝着平安龇牙一笑,探着身子小声对他说:“我爹觉得我多半通不过科试,让我不要声张。”

平安点头表示明白,绝不到处声张。

毕竟只是选拔考试,纪律相对松散,赵祭酒带着两名司业走进来时,堂内簌簌作响。

“肃静!”监丞黑着脸呵斥:“再敢交头接耳,一律以舞弊论处,交绳愆厅发落。”

堂内霎时间变得针落可闻。

书吏进来分发试卷,平安不再理会旁人,静下心来仔细审题。

堂堂正正的两道大题,一道四书义,一道五经义,不知是大师祖往他脑袋里灌了太多经史子集,还是晚上加班加点看了太多程文,平安竟觉得一点也不难。

想好破题之后,便如有神助,洋洋洒洒在草稿纸上写下两篇,文章作完,鼻尖都冒出一层细汗。

重读一遍,自觉虽比不得名师名家的范文,但也算书理纯密,花团锦簇。

然后稍作修改,删减掉拗口和繁复之处,代之以更恰当的句子,使音调更加和谐,朗朗上口,才用馆阁体工工整整誊抄在答题卷上。

平安长舒一口气,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此时刚到中午,平安早上吃得少,已经前胸贴后背了,门外飘来饭菜的味道,是撰堂的杂役端着三口木桶来送午饭。

平安闻见这个味道就本能的想逃,待看到隔壁桌上那一大碗类似盖浇饭的混合物,浇的是水煮茄子和水煮豆角,更是一点胃口都没有。

听闻国子监的厨子都是服刑的囚犯,世间万物一锅炖,炖得黑漆漆的,打饭手还抖。

之前平安跟着老爹,吃得是教职工小灶,老爹又整顿过掌馔的官员,监生的伙食也没到这种地步,可见老爹离开国子监这几年,伙食情况又恢复如前了。

他忙对打饭的杂役说:“我要交卷。”

杂役便隔过他,去给老监生打饭了。

平安是头一个交卷的,在众人目送之下离开了彝伦堂。

监生们心里暗哂,明明是一整天的考试,这家伙只用半天时间就跑路了,怕是真做不了整篇文章,回家找爹娘哭去了。

赵祭酒和司业们都去吃饭了,监丞将平安的文章放在案头,等祭酒大人回来阅卷。

到了下晌,陆陆续续有不少监生答完了卷,将草稿纸和答题纸一并上交,赵祭酒也回来了,往大案后一坐,开始阅卷。

赵祭酒能做到这个位置,理政能力尚且不论,学问一定是足够的,八股文作为当下取仕的主要方式,凡是翰林出身的官员,都是个中高手。

因此考官在阅卷时,每份试卷只停留十几息,便对考生的水平了然于胸,不能入眼的,在这时就已经剔除出局了。

但凡给自己的学生阅卷都有一个通病——容易暴躁。

还有半数考生没交卷呢,赵祭酒已然烦躁地将试卷翻得哗哗作响:“断章取义、胡乱用典、狗屁不通!”

遂叫监丞将此人抓回来,不但骂得他狗血喷头,还打了他二十手板。

此人正是刚刚奚落平安的监生之一,郭琦看着他的惨样,没忍住笑了一声。

“谁在发笑?!”赵祭酒怒目扫过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