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韩非入秦,荀门团建
韩非以使者的身份入咸阳,刚进城不久,就看到许多人围在一个地方,不由纳闷,也跟着过去看看。
只见一块被刷得雪白雪白的墙壁上,粘着双层麻布,上面贴着大大的公告,左为篆,右为隶,一旁有文吏朗声读给众人听。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韩非只听了第一句,就觉得这个语气和开篇点题的方式有点熟悉,待看清了那明显是临摹的篆书,字里行间优美如画的风格,瞬间就想到了那个人。
他的目光移到右下角的落款处——廷尉李斯,果然是他。
仔细看完这封《谏逐客书》,韩非不由自主地感慨,秦王真有容人之量,对郑国竟然就这么轻拿轻放了,不仅让他继续担任水工修渠,还收回了逐客令,并把李斯的谏言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贴出来,宣告给六国的客人看。
果然是英主,可惜是秦国的英主,对韩国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韩非年轻时也曾想过变法图强,可惜韩王不理,这么多年过来,韩国的国土越来越小,眼见亡国之危在即,韩非实在忧心。
要怎么做才能让韩国在秦国的铁蹄下保存下来呢?
韩非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马车继续慢吞吞地向前行驶,不过几百步,又遇到一处公告。
这处的人围得更多些,韩非一眼就看到了好几个儒家的士子,歪戴着帽子,模仿禹、舜走路的样子。
步子迈得比较小,步伐缓慢,身体微微前倾,双脚交替而行,仿佛跋山涉水,又做出一副从容姿态,做作至极。
韩非忍不住想到,如果荀师在这里,必然要骂这帮徒有其表的“贱儒”一顿。
但同时他又有些疑惑,咸阳什么时候多出这么多儒家弟子了?难不成都是奔着荀师来的?
不对,儒家也分很多派系,这种只喜欢琢磨外表的“贱儒”,荀师是很讨厌的,不把他们骂得狗血淋头誓不罢休。
“公子,挤不进去了。”马夫无奈道。
“我下去……看看。”韩非有点口吃,说话慢慢吞吞的,为了不耽误别人的时间,他想说的话一般会在心里过一遍,然后说出来的时候尽量不重复。
很多时候,他的心理反应是很快的,就是说出口比较慢,就像5G的手机用着2G的网,卡是没办法的事情。
韩非避开那几个歪帽子,缓缓靠近铺陈的公告,这告示的字极大而少,一目了然。
“太学始建,拜荀子为祭酒,迎八方来客,七国学子,群英荟萃,少长咸集,不知其中可否有你?”
语言非常简洁,有种活泼幽默的邀请之意,并不咬文嚼字,但让人看了就想问:“太学……在……”
韩非刚说了一半,就被旁边人抢白:“太学在哪?谁都能去吗?”
“在城东的尚书里,那边有许多卖笔墨纸砚的铺子,到那就能看到高高的衡门(类似牌坊),上刻‘太学’二字,那可是我们大王亲自写的,过了那道门,就是太学了。至于能不能去,得看你有没有学问。”文吏一一解释。
“什么样的学问才算学问呢?”有人问,“我能通背《道德经》,这算吗?”
“你背一篇我听听。”文吏认真回复。
这态度属实严谨,韩非都顿住了,想搞清楚会怎么发展。
那人真背了一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
文吏专心听完,环顾四周:“你们觉得他背得对吗?”
众人哄笑:“原来你听不出来啊。”
“我又不是研究老子的,我咋能听出来嘛。”文吏挠挠头。
秦国本身也有学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培养选拔出来的都是识文断字,了解律法的文吏,对律法文书之外的东西,他们就不太擅长了。
“错……错了……”韩非结结巴巴。
他声音不大,好在衣冠齐整,文质彬彬,便吸引了文吏的注意,听到了他说话。
“你说他错了?”文吏不确定地问。
“错了……一个字。”韩非补充完毕。
“哪个字?”那背书的人摸摸胡子,笑眯眯地凑过来。
“万物负阴而……抱阳,你背成了……负阴而……而怀阳……”[3]好好一个句子,被韩非断得七零八落,听得人都快喘不上气了,恨不得替他说话。
他一句话的功夫,换了巧言善辩的人大概能说上七八句。
“不错不错,你说的对,我是背错了一个字。”那人倒是好脾气,立刻就承认了,还好奇地问,“那我还能去太学不?”
“这个我们说了不算,太学那边自有核试。”文吏和同伴商量了一下,给了那人一个木牌。
韩非下意识多看了一眼,那人就举起来分享:“这上面也没啥,就是写了太学在哪儿,什么时辰可以过去,要准备什么东西……你去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