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二凤:轻佻?我吗?我?(不可置信)(第2/3页)

“一人偷桑叶,不值一钱,罚劳役三十天;一人偷粮食,过一钱,黥为城旦,至少四年……”李世民一一列数。

嬴政很奇怪:“这很重吗?”

李世民也很奇怪:“这还不够重吗?”

“刑用于将过[1],不重如何震慑黔首?”

“罚当其罪,存留养亲。[2]偷东西的人,尤其偷木柴粮食布匹的人,可能是穷得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仅仅偷几斤粮食,就判得这么重,根本没有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偷盗之辈,为何要给他们机会?”

“我以为,偷得多就罚得重些,偷得少自然就罚得轻些,若能赔偿可减刑或免刑。如今肉刑有些滥用,黥、劓、斩趾者众,他们后半辈子怎么生活?不是更穷更难活了吗?没有出路的话,反而可能会继续为盗吧?”

“屡次犯法,那就唯死而已。”嬴政冷漠道。

“我不是这么想的。”李世民平静道,“我觉得律法应该宽严相济,刑罚只是一种手段。罪行很轻的,应该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不要动不动就在人脸上刺字,昭告天下他们是刑徒。他们只是一时犯了错而已,他们也是人,若有机会兴许也想好好活下去,肉刑一旦实施,是不可逆转的……”

“那是他们罪有应得。律法就在那里,谁让他们触犯的?”

“律法是人定的。”

“已经定了。”

“可以改。”

“不需改。”

“无故嚎哭?”

“废了就是。”

“你刚刚还说不需要改,马上就为了我要废掉一条律令,这不就是君主的私心吗?”

“寡人私心为你,你反而指责寡人?”嬴政气笑了。

“我是你的孩子,大秦的臣民又何尝不是?这样森严的律法,百姓们过得太苦了,不是长久之道。”

“六国的黔首不苦吗?怕是不如秦国。”嬴政不为所动。

“等以后六国都是秦国了,天下的百姓一起过这种戴着镣铐的日子么?囹圄成市,断足盈车……[3]”

“没这么夸张。”

“难说。”

出乎嬴政和李世民预料的,这么一人一句的争辩,居然没有吵起来。

嬴政很冷静,李世民也很冷静。他们相似却又不同的眼睛,在灯火葳蕤里对视着,情绪化的部分很自然地流散掉,只剩下理智在彼此碰撞与思量。

“你仁慈得过分了。”嬴政评价,“儒家和墨家若是知晓,能齐刷刷跪在你面前,涕泗横流,高呼圣主明君,尧舜再世。”

“这样的机会,让给阿父你,如何?”

“不必,我有你了。”嬴政果断拒绝。

“啊?”李世民怔了怔。

“无论是修律还是变法,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你想变,就先准备着。等你成年了,天下尽归大秦了,大约也就水到渠成了。”

“阿父!你同意了?你竟然这么快就同意了?我还以为要磨很久呢!”李世民欢呼雀跃,惊喜地跳起来,大大地亲了一口嬴政的脸。

“何以为礼?”嬴政嫌弃地斥道,“荀子就这么教你的?”

“五岁了就不能亲亲了吗?”李世民惊讶,“礼法上难道有这个规定?”

“你为太子,怎可这般轻佻?”

“轻佻?我吗?我?”李世民不可置信,大受打击,指着自己连声问。

嬴政都没眼看他,告诫道:“在外不可如此无礼,对王家女儿更不可。”

“我才不会做这么失礼的事呢,我只牵了她的手哦。”李世民很认真,继而又追问,“阿父为什么这么快就松口呢?”

“我不同意,你就从此不提了吗?”

“那怎么可能呢?”李世民不假思索,“最多等个十年八年,迟早我会成功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嬴政下午的时候一直在分心盘算这件事,近两年他逐渐发现,这孩子的社交能力强得恐怖,他总是很轻易地与周围人熟络,进而影响身边的人。

尉僚才来秦几个月?姜启才跟他认识多久?怎么就在嬴政眼皮子底下,熟成这样了?

少府就不用提了,华阳太后偏心得没边了,王绾和姜启两位丞相,治粟内史隗状,国尉僚,蒙家三个,王翦,太学祭酒荀子……

不知不觉,小太子身边就已经形成了一股隐形的政治力量。

嬴政甚至能想到,如果他把丞相找过来问变法这件事,那两人会是什么反应。

王绾谨慎,大约会说:“商君之法乃强秦根本,不可轻动,臣以为该召三公九卿,从长计议。”

姜启……姜启都私底下给太子喂了多少律令和刑案了,他要是有异议早就该上书了,到现在还没动静,不已经很明显了吗?

“姜启他支持你吗?”想到这里,嬴政就挑明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