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二凤:轻佻?我吗?我?(不可置信)(第3/3页)

权术什么的,对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没必要一个劲使了,若是不满意,直接换一个太子不更干脆?何必兜弯子?

“姜丞相吗?他说他只听王上的命令。王上说改就改,说不改就不改。”李世民坦诚相对,“但太子有权了解律法和过往案件。”

“他已然在偏向你了。”嬴政确定。

“我也这么觉得。”李世民笑道。

“你是怎么做到的?”嬴政不能不为之惊叹。

“我只是每天花一点时间,和姜丞相讨论律法,讨论了三四个月而已,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做哦。”李世民满脸写着“我和他清清白白”,“他偏向我,有没有可能是他本来就想改革律法但没有机会呢?”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严刑酷法,哪怕是曾经执掌律法的人。

正因离酷刑很近,看到了太多太多的惨案,才心生怜悯动摇,怀疑刑狱太重,却无法改变,也不敢触怒秦王,就只能保持沉默。

如果不是太子一鸣惊人,嬴政不会发现姜启居然隐隐约约是想改革律法的。

而像姜启这样的人,在大秦朝堂和底层文吏里,到底还有多少呢?

沉默的大多数,也许一直在等一个强而有力的主君,拯救黔首于水火之中,所以儒家的人才会越来越多。诸侯纷争的时代,儒家毫无用处,但,这个时代快要结束了。

嬴政会是这个结束旧时代的人,而他确信他的太子,会是最优秀的继任君主,所以——

随他折腾去吧,反正都是以后的事。

“我们约定一个期限。”秦王嬴政凛然地注视着他,“大秦统一天下之前,你不要擅动。”

“好。”李世民乖巧微笑。

又一次,求同存异,小太子很满意。

秦王和太子的事圆满解决,但韩非和李斯的争端却逐渐白热化。

翌日,嬴政将韩非的奏下达给李斯,廷尉立刻上奏驳斥,称韩国不可信,韩非巧言令色,祸水东引,若信了他去攻赵,那么秦国腹背受敌。[4]

李斯请求出使韩国,面见韩王,当面陈述韩国背秦的危害,嬴政准了。

结果李斯前脚刚出发,韩非后脚就上奏,举报姚贾出身低贱,品行不端,以权谋私,拿着秦国的财宝结交各路诸侯。

他在文章里直接开骂,说姚贾是“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5]

真是杀疯了呀,公子。

但是,派纵横家出去撒钱贿赂六国,本来就是大秦的计策啊……

嬴政是知道并且同意的,那他怎么可能听信韩非一家之言,就放逐姚贾呢?

他又不是楚怀王和如今的赵王。

姚贾这时刚结束出使四国的任务,回到咸阳,就被嬴政叫过来问话。

纵横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王,说他虽出身低微,名声不好,但的的确确在为大秦效劳,就像管仲百里奚等人一样,效忠自己的君王,并且对秦国很有用处。[6]

很早之前,我们便说过秦王嬴政不在乎臣子的出身和来历,他只在乎臣下有没有用。

而韩非虽不是秦人,秦法却有一条叫“诬告反坐”,大大地降低了韩非在嬴政心中的好感度。

假如有好感度条的话,在面基之前,嬴政对韩非的好感约有90,《存韩》一出,cuacua往下掉,再加上举报姚贾失败,估计已经降到临界点了。

等李斯从韩国回来,迅速和姚贾达成一致,联合起来进谏秦王,状告韩非。

“韩非是韩国公子,终究一心为韩,既然他不会为秦国效力,那王上何必留着他呢?不如将他下狱处死。”

“你觉得呢?”嬴政看完两人的奏,习惯性地去问他的太子。

“我有个主意。”李世民神神秘秘地笑起来,“先将韩非下狱,处死他这件事我来做如何?”

“你?”嬴政上下打量他,不太相信,“你能狠得下心?”

玩个玩具,都能联想到肉刑残酷想废的小孩,能主动去杀韩非吗?这可能性实在不大。

“韩非好歹是我师兄,我来送他最后一程,是不是很合理?”李世民笑眯眯,“我为太子,有出入监狱之特权,也很合理。对吧,阿父?”

嬴政狐疑地斜他一眼,总觉得这孩子不怀好意,一肚子坏水。

他又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