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这算掉马吗?

“我有一事,欲问孙神医。”

“不敢当‘神医’之名,陛下请问,臣必知无不言。”

“我看这针灸的人形图,穴位多达三百余个,很是奇妙。我想知道有没有哪个穴位,以力贯之可致昏而不致死呢?”

“这陛下久经战阵,杀人之技应十分纯熟了,怎会多此一问?”

“我不想伤人,故有此一问。”

“自然,如当阳(太阳)穴、百会穴、鬼枕(风府穴)”孙思邈的手在那穴位图上缓缓轻点,移动,一一举例,“头颅上这些,稍微用力,就能致昏。”

“这些容易没命吧?”某天可汗表示疑惑,“这几个地方一使劲,很容易就死了。”

孙神医无奈道:“陛下,那是你对敌时下手太重了。”

“哦,你继续说。头上的穴位都不算。”

“那便是膻中穴,膻中为气海,肘击此穴可阻滞气血,清阳不升”他精准地点在图上人体两乳中间的那一点。

“要是用箭呢?”

“弓箭还是刀剑?”

“都可。”

“以陛下您的武力,怕是穿透至后背了吧?岂有活路?”

“那还有吗?”

“有。再往下是气海穴,脐下一寸半;关元穴,脐下三寸,此乃元气汇聚之地,外力冲击则气血紊乱,眩晕无力,瞬息昏厥。除此之外还有内关、三里”

孙思邈尽职尽责地介绍完毕,不免好奇地问了句:“如今天下大定,四海升平,陛下连行猎都要被上谏,又问这些做什么呢?”

何止行猎,追个兔子都要被叽叽歪歪,搞笑,好像他是个金贵又脆弱的瓷器,追兔子玩都能把自己弄伤似的。无语,很无语。

“本来是想打晕魏征的。”某时常被气得要死的大唐皇帝陛下这么回答,颇为惋惜。

“!”孙神医惊道,“万万不可!”

“说说而已,不必当真。”天可汗笑眯眯。

孙神医忙道:“陛下乃我大唐天子,一举一动皆为臣民表率,不可如此鲁莽,万一伤到臣下,实乃臣助纣之过矣。”

“这都跟谁学的,我还什么都没干呢,就又助纣了。不是秦皇,就是汉武,昨天桀纣,今天隋炀哼,想想也不行吗?”

“动念则易成行,臣为医者,悬壶济世,自当进谏陛下,既非战时,便不可随意。”

“嗯,神医言之有理。那有没有什么药物,能让人闭嘴晕倒呢?”

行了一辈子医的孙思邈一言难尽地看着他,叹了口气,先回答,再掐灭某只皇帝的念头,逐渐熟练。

“若说药物,《吕氏春秋》有载,堇,辛而苦,有毒,现在称之为‘乌头’,生用害人,熟用大益[1]”

李世民喜欢跟博学的医者交流,像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新世界。杀人与救人,毒药与良药,存乎一念,瞬息可变。

那些路边田野随处可见的、叫不出名字的野草荒木,医者眼里都是有名有姓有用的良药,摘叶折茎挖根,这样那样地一炮制,就成了一味药材,从古老的医书里跳了出来,融入生活。

他只学到了一点点,因为记性好,所以记到现在。

当然到最后也没用到魏征身上。

不过不可惜,因为李牧用上了。

刹那之间,李世民凭本能计算着距离、高度、风速、铠甲的防御、弓箭的杀伤力而后弯弓搭箭,仗着无可匹敌的冲锋速度,从盾卒头顶飞越而过,再次撞开这一层围剿。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再精妙的阵法与布局,都挡不住玄甲军冲锋的攻势。

李牧刚发现一般的箭破不了秦军的铠甲,马上就换了穿透力更强的弩,且毫不停息地赶到黄河渡口,算得丝毫无差,非常准确地伏击到了夜袭的玄甲军。

弓弩扫荡,盾卒围阵,战车矗立,是这时代铁甲一般的对阵方法,挑不出一点毛病来,然而李世民的玄甲军却领先了这时代八百年,精锐所形成的冲阵能力,堪比太阿剑的锋芒。

凭你有千千万万的刀枪剑戟,如何抵挡得了太阿凝聚的强横凌厉?

李世民就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用他的弓,对上了李牧的弩。

蒙恬与李信护在他左右两侧,紧随不舍,为他清空障碍。

“要不是我们没带弩过来,还轮得到赵军嚣张?”李信气吼吼地劈开弩箭,眼疾手快,勇猛向前。

确实,比弩,谁能比起过墨家?墨家的攻城弩和转射机往这一摆,围成一圈,那漫天箭雨的场景,简直惊心动魄,宏伟瑰丽,看得人眼花缭乱,心旌神摇。

可惜太大太重,大都运邯郸去了,云中是享受不到这顶级待遇了。

不过没关系,云中不需要这么花里胡哨的东西。

隔着箭与箭、刀与矛、盾与马、活人与死人,李世民与李牧对望,手里的弓与弩,没有一秒停止过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