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冠绝天下的乱世文臣(四)
长乐十五年,天下自几年前各州叛乱,蛮族进犯起便一分为二,风雨飘摇。
皇帝这几年脾气愈发阴晴不定,成日在宫里发脾气,疑心有人要害他。
前几年他在飞星台被人刺杀过,往后便看谁都不是好人,成夜成夜睡不着,阴晴不定给人添麻烦。
李阁老死之后,被他重点怀疑的对象变成了郁临。
没有皇帝会喜欢太有声望的臣子,哪怕他离不开这人。
越离不开,他心里就越恨,越恐惧,午夜梦回,甚至睡不安宁。
更让他恨之入骨的,是北方盘踞的卫家军,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应该在落霞谷尽数覆灭的十几万卫家军,怎么就能凭空留下了一点儿。
这些人一朝身死,仿佛游魂飘荡在世上,没有名姓,没有凭证,鬼魅一般,一边打着蛮族,一边对他虎视眈眈。
原本这是群乌合之众,盘踞在边关数城,那些苦寒之地,给他们便给他们了,结果里面莫名其妙冒出个卫姓首领。
这首领对他颇有敌意,能给他找事绝不息声,前几年他一直以为是卫大没死,后来才发现是没用的卫二,一朝流放,竟将没用的狗催生成狼,成日给他找事。
皇帝每每想起此事,便悔不当初,恼恨自己为何斩草不除根,气得简直吐血。
可是他却没办法,自从前几年各州叛乱,他的天下就崩了,战乱四起,最后竟让卫二这小崽子趁机吞了他好几个城池,成了一方霸主。
这小崽子寻了假身,自流放途中便已脱身,数年来竟无人发现,称王才显露端倪,短短八年,区区八年,竟让他成了气候。
皇帝一朝醒来,还留着午夜梦回里漫天遍野的血腥气,卫二提着枪,在边关虎视眈眈瞪他。
天还黑着,不过五更,皇帝睁着眼坐龙床上,惊的心悸,拂着胸口不住喘气。
“陛下。”大太监李英点上灯,弯着腰过来,低眉顺眼,对他道,“这才五更呢,可是不舒服?可要叫太医?”
皇帝皱眉,看着他,青黑的脸皮抽动一下。
他这几年总睡不好,吃不下饭,脸色不好,太医调养也无用,吃丹药也无用,愈发虚弱了。
他仰头,看着明晃晃的帐幔,忽然问:“他还在外面等着?”
普天之下,能让他这般厌恶忌惮到不愿称呼名姓的,没有第二个。
可谁人不知道,若不是那人撑着,大雍怕是早就乱的不像样了。
只是李英跟皇帝一起长大,自是和皇帝一脉,想了想,轻声道:“是,还在等着呢,通州也叛了,百姓非要闹着往那边去,杀了不少拦路的官员……”
那边也不知道使了什么妖术,让他们的百姓变成了疯子,一开始,新相上任,杀了不少官,百姓还欢呼过。
结果没过几年,北边几个州县旱后遭遇蝗灾,朝廷发下的粮食没跟上,几个县竟纷纷倒戈,想往那边去。
卫执戟这个不要脸的小崽子,竟也尽数接收了去。
这事把皇帝气的呕血,如同天下得知卫执戟身份那一刻。
在他漆黑的脸色下,李英轻声问:“陛下,淮州上下吓破了胆,请求支援,您唤他来请罪,在宫门外站了半个晚上了,可要让人进来?”
在这人的斡旋下,其实已经许久没发生过这等叛乱了,然而今岁大旱,蝗灾四起,朝廷打开粮仓,里头竟空空如也……
这事不能查,只能有人出来顶着,其他人担不住,那就只能是这位了。
皇帝脸色在油灯下忽明忽暗,他胸口起伏不定,忽地摔了手上的玉扳指:“进什么进,废物,什么治世能臣,让他滚去淮州,若是淮州也失了,人也不必回来了!”
皇帝说完,气的又踢了李英一脚,睡不着觉,起身去了花园听曲。
自五更起,皇城里便灯火骤明,没多久,里头传来阵阵丝竹声。
郁临站在宫墙下,披着狐裘,被风吹的轻轻咳嗽一声。
他是文官,整日伏案处理公文,费尽心机,与人周旋,觉少又浅,这几年来,受了点风,便不大舒服。
他站在夜色里,清隽的面庞上神情安静,静静听里头传来的高谈阔论。
通州叛逃,按上边的说法,全赖对方使了妖术,既然压不住,便派他这位内阁大臣去,请人驱一驱邪祟好了。
至于那些不听话的妖民,就地杀了了事,无论如何,绝不能给那边。
在今上眼里,人命如同草芥。
然而天下万民何其多,怎么能杀干净,所谓妖术,也不过是卫王治下那块更公平,更松快,更把人当人,更让人能好好活着的环境罢了。
短短八年,郁临其实也没想到卫执戟能把他教的东西学那么好,并在境内推统一行。
在这世道,他当真做到了清查隐田,让百姓家家有粮,种上从官府赁来的租田,逢年过节能吃上点肉蛋,军士补贴极高,民生水利官府统一调度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