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刘秀:……】

刘彻看得出秦念点名刘秀, 实则是说有大汉的皇帝相信“以德治国”。

刘秀不言,则是认可秦念所言。

他看向声誉榜排名靠后的刘姓皇帝,无法判断出究竟是谁如此蠢笨。

………

刘秀沉默以对, 秦念也没有继续为难他。

她这句询问就只是想表示“真有汉朝皇帝以德治国”这一点,并没有一定要刘秀作答的意味。

根据聊天群的规则,刘秀也没法说出汉元帝刘奭的具体史实。

【秦念:话又说回来,以德治国虽然是个笑话,但董仲舒提议完善察举制与兴办太学却是你刘彻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此刻看到后世秦皇的赞赏,董仲舒却是没有多少喜悦。

正相反,秦皇如此表现,反倒体现他对儒家的贬斥不是出于私心。

【刘彻:朕以为你会将儒家贬得一无是处。】

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刘彻暂且抛开“哪个蠢人以德治国”的疑惑,先为秦念的褒赞而得意。

【秦念:等到后世某些帝王的话题, 你会知道朕为何如此厌恶儒家。】

【刘彻:朕要听察举制。】

过错看得太多了, 刘彻现在只想看功绩。

就算是汲黯, 也不会愚直到连续说他那么多的过错!

董仲舒按了按眉心,聚精凝神。

儒家之过往不可知不可追,前路却总要有人去走。

【秦念:元狩四年,察举制早就成型, 没什么好听的。】

【刘彻:……】

看着这串省略号, 秦念后知后觉。

【秦念:你是想听朕夸你?】

“非也!”

被判定为谎言, 违反规则三。

刘彻恼羞成怒,民心的上涨都无法安抚他。

但他再怎么愤怒也无用,毕竟秦念不在此处,甚至看不到他的愤怒!

刘据紧抿着嘴,知道此时不能笑。

【刘邦:何谓察举制?】

刘邦既是为后代解围, 也是想知道察举制究竟为何物, 为何被称之为极大功绩。

又能否用于此时。

【秦念:建元元年, 刘彻继位的第二年,他下诏让列侯与高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其实汉高祖刘邦才是开察举制先河的人。

只是规则限制,秦念不能说。

………

刘邦已然从此言中看出刘彻所为是沿用他的制度:

他立国的第二年就下令“诏举三老”,此后又要求郡国按“品行、仪表、年龄”举荐人才。

也对,秦念所说的功绩是“完善察举制”。

“察、举……”

刘邦点点头,等待秦念继续谈刘彻完善后的察举制。

此项政策不同于先前需要足够的国力及君王威势,他可以直接借用。

【秦念:刘小猪,虽然你想听朕夸你,但是好端端的察举制,你为什么要听从卫绾的建议,不取法家与纵横家?百家凋零的根源就在于此。】

抑黜百家的开端其实不是董仲舒。

是刘彻即位的第二年初次举贤良,卫绾就上奏“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刘彻采用了。

这意味着儒家此时就已经凌驾于百家之上。

很多人认为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上的大统一,秦念承认这一点。

但她不认为百家争鸣就一定会导致社会分裂。

如今没有“尊崇儒术”,却是融合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

谁也不知道汉武帝若是选择百家争鸣,华夏会走向更好还是更差。

人有喜恶,秦念就是讨厌儒家的诸多糟粕,惋惜百家争鸣变成百家凋零,华夏文明从璀璨走向腐朽,到这个时代才得以浴火重生。

何况这只是用于娱乐的聊天群,又不是什么严肃的正式会议。

秦念当然凭着喜好说话。

反正甲方给的人设不包括公正客观。

【刘彻:……】

刘彻总不能说是为了争权。

他登基后,朝堂诸事都要上奏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崇黄老之学,所以他重用忠于君王的儒家。

卫绾此议看似针对法家与纵横家,实则是假二者之名针对黄老之学。

他当时找借口罢免卫绾,也是因为卫绾相对其他儒者太过忠厚,不能助他争权。

改任敢于与太皇太后相争的窦婴为丞相,又任舅父田蚡为太尉,再任儒者赵绾为御史大夫。

三公皆崇儒术,负责护卫宫内的郎中令也是他任命的儒者王臧。

刘彻本以为可以与太皇太后一争。

结果惨败。

窦婴田蚡被罢免,因外戚身份方免于一死。

赵绾、王臧二人死于狱中。

正是因为这份刻骨铭心的教训,刘彻清楚地知道只用儒家会是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