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2/3页)

尊崇儒术只是他认可天人感应中的部分内容、也需要借助董仲舒之策论助他集天下之权。

实际上他依旧重用百家——如法家张汤、纵横家主父偃。

但秦念说百家凋零始于这次“罢法家纵横家”,刘彻恼怒却无法反驳。

身为优秀的君王,刘彻知道秦念何出此言。

他虽然只是禁各家被举贤良,依旧会重用这些学派。

但如此施为,就已是扬儒抑各家。

非他所愿,却实为他之过。

【秦念:不过看在你当时年仅十六岁,朕就不骂你了。】

其实是刘彻两次提醒她犯规,秦念不好意思太过迫害他。

而且看建元新政的内容,也不难猜出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是怎样积极地想要争权。

然后被无能但资历够老的窦太后轻松送走。

【刘彻:你可以直接不说。】

先前刘彻就已经决定要复兴百家,就算秦念不说这个问题,他也不会再只取儒家贤良。

【秦念:那不行。不把你们干的那些遗祸后世的事情都说出来,朕心里不痛快。】

【刘彻:……】

想起秦念的处境,刘彻竟无言相对。

儒家独大,百家凋零,华夏不断衰落。

衰落到以“夜郎”之弱,面对三境强敌。

山河重整、百废已兴,亦可称之为山河破碎、百业皆废。

怎能不怨祖宗留下这种基业……

等等,秦念这语气怎么像是怨恨先祖?

他姓刘,又不姓嬴。

华夏……

刘彻再度想起秦念多次提及的华夏二字。

他曾以为秦念是以此避开规则限制,但现在想来,竟更像是视过往朝代皆为华夏?

难道这就是秦念于南越一事言“收复”的原因?

………

别说其他年长的皇帝,就连年纪最小的刘弗陵都察觉出不对劲。

“朕应该……没做错什么事吧?”

虽然他才十五岁,但仔细想想,秦念是后世之君,此刻其祖先的祖先都尚未出生。

辈分比他小太多了。

刘弗陵年纪轻轻,竟是有了害怕被“后人”指责的担忧。

即使他很有可能没有后代。

刘病已:“……”

比起体弱的陛下,他才是更应该担心遗祸后世的那个人。

连声誉榜第二的武帝都被秦念冷嘲热讽,他这样没能排进前九的只会更加危险。

………

嬴政第一次直面被后代指责的境遇。

虽然并非直接指责于他。

但思及大秦二世而亡,秦念是在数百代皇帝之后才得以复国……

嬴政:“……”

竟有种微妙的心虚。

【秦念:元光元年,董仲舒答天人三问,第二问中提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

【秦念:从这一年开始,刘彻让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自此成为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刘邦:大善!各郡国听令,每年亦举孝廉各一人!】

刘邦当场就采用了刘彻的政令。

【刘启:朕亦然。】

秦念等了一会,还是没看到嬴政的消息。

这也太高冷了。

察举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制度,但比起秦朝的军功爵制与荐举制还是有所进步。

不过也可以理解。

大秦崇法,举荐也不能是举孝廉。

不过没关系,一天一个新话题,应该很快就会轮到更适合法家的科举制。

科举制显然是察举制的上位替代,秦念没有就察举制的优化进行说明。

不如一步到位,直接优化科举制。

【秦念:察举制有助于打破世袭制,给朝堂提供了大量相对高素质的人才。而兴办太学,开华夏官立大学制度的先河。】

秦念知道稷下学宫也非常出名。

但稷下学宫更像一个提供给百家的学术平台。

而太学是用于官员选拔。

二者并不相同。

………

难得见到秦念说几句好话,刘彻却没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为他知道秦念总喜欢在夸赞之后加转折。

【秦念:但是察举制倾向儒家、太学也不向百家开放,使得儒家不断挤压百家的生存空间。】

【刘彻:朕将改之。】

果然,但是来了。

五年前他下诏令公孙弘兴办太学,主要教导五经,目的是劝学兴礼。

既然是兴礼,当然就只教授儒家经典。

但百家凋零的后果过于严重,太学又被视为他的极大功绩。

刘彻已经决定扩张太学。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张汤就可以于闲暇时间到太学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贪官污吏。

其余纵横家、道家等,只要有才能足够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学教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