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第2/3页)

其实是先回到赵德芳的后代,再传到赵德昭的后代。

秦念略过不提,免得剧本里的赵德昭还得提防赵德芳。

既然是解决意难平的聊天群,秦念不好给他上强度。

【赵德昭:……】

赵德昭不觉得这是个好消息。

他的后代是在为被赵炅及其后代毁掉的大宋收尾。

且无力回天。

他甚至猜得到皇位是怎么传回来的——汴京沦陷,赵光义的后代被异族掳走。

【秦念:接下来是雍熙三年更加灾难的雍熙北伐。】

【朱元璋:雍熙丧师,精锐尽歼,终宋不振。】

朱元璋叹道。

同为汉人王朝,他悲之。

若无赵光义篡位,以宋太祖之用兵,必不可能有如此大败。

………

两朝的宋军都觉毛骨悚然。

若赵光义篡位,他们就要接连面对“高梁河大败”与精锐尽歼的“雍熙北伐”?

还好有天幕!

【秦念:朕就不说具体怎么输的了,有辱参战武将的名声。先说赵光义那惊世骇俗的“制图授略”——韩信都不敢人在长安,去指挥千里之外的将士严格按照阵图作战吧?】

两朝的宋将:“……”

两眼一黑。

若是因“制图授略”而败,这败得也太冤了!

平灭后蜀、砥定江南的曹彬猜测自己必是参战武将之一,更是心底发寒。

其实陛下也有“制图授略”之时,且正是今年攻南唐之战。

但陛下只是从潘美绘制的战图中判断出南唐将会夜袭,令他“速成深沟以自固”——

防御和进攻不一样,那深沟哪怕派不上用场,也不会不利于作战。

赵光义不知兵,为何敢效仿陛下,还效仿得如此不伦不类?

………

秦念高度怀疑宋朝史官也知道阵图丢人,所以极力隐史,《宋史》中的战败绝对不会提及赵光义的阵图。

但战胜的时候会提:

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高梁河之战大败后,辽军袭扰边境,赵光义“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

按赵光义的阵图,“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面对辽国的骑兵,赵光义打算让步兵分散结阵。

分散的步兵面对骑兵,必败无疑。

赵延进冒着被皇帝追责的风险违背诏令,改成前后两阵协同防御,击败辽军得以大胜。

赵光义没有追责赵延进,将其晋升为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但同样的,赵光义也丝毫没有反省阵图的荒谬。

雍熙四年五月,“赐诸将阵图”。

《宋史》的这两部分记载,就足以说明赵光义时期的“制图授略”已成定律,秦念有足够的理由怀疑雍熙之败也是源于赵光义的“制图授略”。

史书记载曹彬是败于“违诏失律”——没听赵光义的指挥,在部下的撺掇下冒进贪功导致战败。

赵匡胤时期的曹彬功勋卓著,没有败绩,以谦恭不伐出名。

曹彬攻打南唐的时候,经常延缓攻击,希望李煜主动投降以减少伤亡;金陵城即将攻克时,曹彬装病。

诸将问疾,曹彬要求诸将“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诸将焚香立誓的第二天,曹彬病愈,第三天攻下金陵。

这样一个名将,他会贪功冒进?他战败是因为没听军事蠢物赵光义的指挥?

【刘邦:吾觉得淮阴侯不敢这么做。】

韩信确实不敢。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岂是千里之外可以谋定?

【秦念:除了制图授略,赵光义还安排完全不懂军事的文臣监军指挥武将的用兵,逼迫武将在不适合出战的时候出战,留下名句“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刘彻:朕真希望匈奴也有这等大才。】

【赵匡胤:……】

赵匡胤知道汉武帝是效仿秦念,才会这般褒词贬用。

见到敌人就得战,不战就是有他志?

到底是不知兵到什么地步,才能说出这种话?

赵光义已经沉默了许久。

看着后世秦皇历数他的过错,他才发现自己不知兵到了什么地步。

他已经三十六岁,许多军事构想早已成型。

就如这“制图授略”“文臣监军”皆是为了防止武将擅权。

可结果竟是“雍熙丧师”“终宋不振”。

【秦念:雍熙惨败之后,赵匡胤留给大宋的精锐将士算是被赵光义祸害完了,宋朝自此对外由攻转守,又一个异攻守之势。】

【赵匡胤:……】

再怎么偏爱三弟,面对赵光义在军事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愚蠢举动,赵匡胤也不由得心生怒火。

可当他看到赵光义苍白的脸色、以及几乎站立不稳的模样,怒斥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却是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