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第2/3页)

【李世民:多谢二位!】

藩镇与中央争利,地方坐大威胁中央。

李世民在大唐亡国之因上又添一笔。

“藩镇与羁縻之策有何联系?”

这话他问的是天幕,被规则所阻,显然这被算作后世之君的具体史实。

于是李世民看向诸位大臣。

“臣以为,应是羁縻之策致使异族反叛,后世君王不得不设置藩镇以御外敌。藩镇坐大,致使外强内弱,威胁社稷!”

房玄龄出列道。

李世民颔首。

应就是这般缘由。

温彦博面红耳赤,他没想到羁縻之策的祸患居然还不仅是异族反叛。

………

遏制地方坐大?

刘彻对赵匡胤的商策越发喜爱。

既能富国助他征讨他国,又能内防地方坐大,遏制诸侯。

岂能不采纳?

桑弘羊奋笔疾书,他清楚地知道与商有关的政策最终都会交由他来推行。

张汤原本不喜商事,身为天生法家,他最厌恶的就是官商勾结。

即便陛下欲兴商,张汤也只当陛下是为了国政不得不逐利。

如今他才知道,原来商税竟能强中央弱地方。

【秦念:《商税则例》是华夏第一部系统化的商税法典。】

嬴政看向李斯。

无需陛下多言,李斯已主动领命。

首部商税法典居然不是出自法家,而是以儒治国的宋朝!

李斯不能接受。

【秦念:以律法确定税率,保障商人权益,严禁官吏横征暴敛,同样是抑制官商勾结的手段。】

【朱元璋:这怎么算是抑制官商勾结?】

朱元璋极为不解。

在他看来,商人皆为逐利,唯有大力抑制,才能阻止官商勾结。

岂有以律法庇佑商人之理?

【秦念:就是因为你完全不懂商业,才让你朝比唐朝还穷得多。】

【李世民:……】

李世民实在不觉得这是夸赞。

【朱元璋:请秦皇明示。】

接受大明比大宋穷五倍的现实后,朱元璋现在想做的当然是仿宋以富明。

朱元璋急于想要了解其中内情,就只能好言相问。

【秦念:朱八八,假设你是商人,如果官吏可以随意欺压你,你想要自保并赚取收益,你会怎么做?】

朱元璋眉头紧锁。

他当过农民、乞丐、和尚、武将、皇帝。

唯独没当过商人。

【朱元璋:……寻求庇护。】

但这个结论不难得出。

朱元璋只觉头脑骤然清明。

原来打压商人的结果,其实是逼迫商人行贿!

【秦念:没错。商人只有寻求庇护,花钱买平安。抑商越狠,官吏的贪腐就越严重。】

【朱元璋:……】

【秦念:只有将“官吏庇护”改为“国家庇护”,以国之律法庇护商人行商,他们就不会被迫行贿,从而有效抑制贪腐。】

【朱元璋:朕竟不知此事,为何也没有臣子提醒朕?】

朱元璋问完之后就已经得出了答案。

他想到了汉朝的盐铁之议。

君臣的利益并不一致。

【秦念:清正廉洁的官吏,没有商人会想不通去贿赂他们,他们也耻于言商。而贪污受贿的官吏,又怎么可能会把致富之策告诉你?】

【朱元璋:……】

朱元璋扫视群臣。

他无法分辨这些臣子哪些是耻于言商,又有哪些是以此为“致富之策”。

【朱棣:宋朝已用律法庇护商人,为何贪腐之事亦未绝?】

【秦念:认识“抑制”这个词吗?知道“抑制”是什么意思吗?】

抑制,是约束压制。

不是禁绝。

朱棣连忙继续发问。

【朱棣:当如何禁绝官商勾结?】

【秦念:只要有利可图且利益高于风险,就一定会有官商勾结,我朝也只能做到尽量抑制。】

【秦念:而抑制之法,无非就是降低商人勾结官吏所能获取的利益、提高受贿官吏和行贿商人被抓且重判的风险。】

官商勾结之问题,刘彻此前就问过。

秦念的回答是“多培养张汤”。

想来这指的就是培养更多清廉的法家官吏,以“提高受贿官吏被抓且重判的风险”。

刘彻对秦念的说法接受良好——

由官吏来庇护商人,商人就会行贿给贪官污吏;

以国家律法庇护商人,那商人行……那就是国家来收取商税,这钱就是归他刘彻所有!

【朱棣:谢秦皇指教。】

赵德昭现在知道父皇为何对秦念那般看重。

这位帝王虽不在声誉榜,其治国才能却极有可能是诸皇之最!

………

各朝各代的君王亦尽皆醒悟。

抑商,实为迫使商人行贿,实为富官吏以穷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