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2/3页)

但汉明帝刘庄的原名是刘阳。

【秦念: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朕不对《刑统》中的具体刑罚进行评价。但朕见有野史记载,你曾立下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个誓约出自南宋陆游撰写的小说《避暑漫抄》,可信度不高。

《宋史》中宋太祖杀的士大夫也不少。

但宋朝对文官的厚待确实始于宋太祖,秦念是以这句话来引出之后的话题。

【赵匡胤:朕未有此誓……德昭,是朕之后有此言?】

【赵德昭:儿臣未曾听闻这一誓约。】

宋朝的士大夫们皆惋叹。

他们是真希望这一誓约为真。

可惜是假的。

【赵匡胤:秦皇,这应是野史杜撰。】

赵匡胤相当谨慎,没有直接否定这一记载。

他不认为秦念会突然提及这样的野史。

此前秦念突然言及《汉武故事》的野史,是为了引出汉武帝在后世的昵称。

但这句话并无昵称之意,在《刑统》之后提及,难道……

【秦念:野史中的誓约是假,那正史中你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也是假的吗?】

【赵匡胤:……】

果然。

可即便提前猜到秦念的用意,赵匡胤也还是语塞。

事实上他斩了不少“士大夫”,其中有贪污者也有枉法者,绝对不是野史所记载的那般“不得杀士大夫”。

但纵容一事,他做了。

然而从轻处置或赦免有罪的臣子,历朝历代又有哪个皇帝没有这么做?

人皆有私心,为帝王者也会有私情。

何况赵匡胤的“纵容”,有时也不是因为私情,而是顾全大局。

比如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三人征蜀时“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又擅开丰德库,致失钱二十八万一千余贯”。

甚至引发蜀地叛乱,赵匡胤不得不调兵镇压叛乱。

但这三人毕竟有着攻灭蜀国的大功,为安抚众武将,赵匡胤不能将他们诛杀,只能降职处置。

【秦念:沉默是默认,且不打算改?】

【赵匡胤:此前已经作出的判罚,朕不能随意更改。但天幕为证,以后再有文武官吏贪赃枉法,皆按律处置,朕绝不轻饶。】

赵匡胤迅速想出了应对之法。

除去调侃之言,秦念此人说话不会无的放矢。

“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必然引发相当恶劣的后果,现在不承诺改,等被秦念以后世之事讥讽之后,也必须改。

不如尽早作出承诺。

如今民心在他,纵然因“纵容贪赃枉法”导致民心排名略有下降,赵匡胤也不必过度担忧民变。

至于此前的判罚,赵匡胤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必然引发众多武将的恐慌。

大宋如曹彬那般守法律己的良将实在不多。

【秦念:“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有种说法是宋时的士人在借假誓约来制约皇帝,以促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匡胤:可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不妥之处?】

“制约”一词,让作为皇帝的赵匡胤瞬间警觉。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他曾经的设想,但在看到赵宋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以及秦念揭示儒家治世的弊端之后,赵匡胤就已生改制之念。

赵匡胤立即决定配合秦念,请他道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后果。

改制的时机已经到了。

【秦念:儒家的理想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给了你们这个机会,更是以“八议”、“刑不上大夫”,给足了你们特权。】

此时并没有沿用周礼中“刑不上大夫”的礼仪,士大夫犯罪,该受刑就得受刑。

但赵匡胤没有出言反驳,因为秦念说的是“宋朝”。

必是后世的宋帝为儒家所误,沿用周礼。

………

赵德昭没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但他知道父皇不反驳,必然有其缘由,于是努力思考秦念此言为何没被天幕规则视作谎言。

不久,他也想明白其中缘由,对天幕的规则又多一分了解。

………

宋朝以及前朝的儒生望着天幕,遍体生寒。

他们知道这位秦皇对儒家是“极厌”,所以猜得到接下来绝对没有好话。

“你们”一词,更是有如一位崇法的秦皇在讥讽各朝儒生。

明朝的儒生则是或惶惶不安,或厚着脸皮辩解:

“宋帝轻信奸佞才会亡宋,那些奸佞之臣皆是儒家不齿之人,怎能将亡宋归罪于儒家士大夫?”

【秦念:而儒家士大夫治世下的宋朝:犯赃者遍天下,“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外国骄盛,寇盗横炽”,以三倍于唐之富引发近两倍于唐的农民起义——大宋,也亡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