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2/3页)

中原的屏障竟然落在异族手中?

………

李世民骤然色变。

他此刻才确定宋朝的处境!

此前只知“太原”“幽州”等地名,只当宋辽呈交错之势,不想竟是中原屏障已然变成异族的屏障!

这不就是中原对异族门户大开?

………

千骑为营?

赵匡胤略作思索,发觉此事大有可为。

只是千骑,远不足以对中央形成威胁,甚至难以攻占小城。

这千骑之兵,也不可能生拥立千骑之将的心思。

以千骑袭扰辽境……

此时正逢大宋收复江南,辽国来使求和。

宋辽已缔结和约。

但天幕一出,宋辽必有一战的消息肯定会传到辽国。

攻灭太原之战必须提前!

赵匡胤已然作出决定。

【赵匡胤:曹彬、党进、潘美……】

秦念懵了下。

她不明白赵匡胤怎么就开始大点兵了。

是打算让这些武将去领千骑精兵?还是要这些武将推荐千骑营的人选?

可越往下看越不对劲。

嗯?

这是要打太原?!

开宝八年正是大宋灭南唐之战。

赵匡胤不太可能两线作战,那就是江南已定。

但李煜投降的时间已经是开宝八年十一月,所以赵匡胤的时间最晚也就是十二月底。

这是要重演赵光义的作死行为,打完江南就打太原?

赵匡胤的人设肯定不会崩得这么奇怪。

秦念代入赵匡胤的思维,意识到他急于攻打太原的唯一变数就是天幕。

天幕所有人可见。

赵匡胤是担忧辽国一旦得知宋灭北汉后有意攻辽,会全力支援北汉?

是了,北汉是辽国的属国。

开宝元年和开宝二年,赵匡胤两次出兵攻打北汉,都是因为辽国支援北汉而未能攻下太原。

【秦念:开宝九年,辽国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迪里支援北汉;太平兴国四年,辽国以数万骑支援北汉,宋军击退援军之后才迫使北汉投降。】

【秦念:这是原本的历史,天幕之变下是否有异,不好说。】

【赵匡胤:多谢秦皇告知。】

秦念耐心地等待赵匡胤派兵部署。

七路兵马奔赴太原?

史书记载的是五路。

但有天幕这种设定,也必然会改变历史,若是与史书完全一致,那才是偷懒。

或许是有着天幕的存在,赵匡胤的民心排名上升,可以调离更多禁军去攻打北汉。

也有可能是刚攻灭江南,宋军疲惫,应当再加两路军队。

【秦念:如果北汉降了,或许那里的汉人也能看到天幕。】

【秦念:有一个现在叫做刘继业的武将,如果降了记得给他改名杨业。】

【赵匡胤:……?】

赵匡胤知道刘继业。

北汉之将,骁勇善战,北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无敌”。

但在赵匡胤眼中,刘继业还算不上“无敌”。

六年前他亲征北汉,刘继业率数百骑兵突袭,为党进所败。

若无北汉援兵助他逃回太原,早就被俘虏了。

仅过去三个月,这刘继业又出城夜袭,坠马伤足再退入城中。

此人为何会为秦念所知?

所知也就罢了,为何还一定要改名“杨业”?

【秦念:刘继业本姓杨。他降宋后参与雍熙北伐,被赵光义任命的那个蠢货监军逼迫出战,为辽军所俘后绝食三日而死。杨家将英勇之名流传后世,朕甚敬之。】

杨业之所以会降宋,是因为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降了,是他劝据守的杨业降宋。

秦念认为应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杨业认同自己是汉人。

开宝二年,赵匡胤亲征北汉。

当时杨业认为契丹人贪利弃信,迟早会吞并北汉,于是劝刘继元归附宋朝,并自荐要袭击辽国的援兵:

“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

只可惜刘继元没答应。

【赵匡胤:原来如此,若他此番降宋,朕必会善待于他!】

赵匡胤同样敬之。

绝食三日而死——

如此忠勇的将军,在这个时期尤为可贵!

【赵匡胤:冗兵一事,是否还有其他缘由?】

花了较长的时间用于安排此次北伐,赵匡胤担忧秦念不能尽道大宋之弊,连忙继续询问。

【秦念:有。如果说其一是赵光义作大死,其二算你迫不得已,那其三就纯属你在发癫。】

【赵匡胤:……】

赵匡胤叹气。

他也没躲过秦念这难听的讥讽。

究竟是做错了什么,才有这等评价?

【秦念:“吾家之事,唯养兵为百代之利。盖凶年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这话是你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