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3/3页)

这句话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宋朝的《邵氏闻见后录》。

秦念不确定赵匡胤的人设是否采用这句话。

当然,就算不是也没关系。

这句话与正史的内容相互映证,“凶年饥岁募民为兵”在正史中也有体现。

那就是宋太祖在发癫。

【赵匡胤:……是。】

赵匡胤原本不觉得这话有什么问题。

但这话被秦念于“冗兵”之事提起……

他就知道是什么问题了。

【秦念:遇上灾年,就招募灾民充军,让他们在军队里终身服役——你可真是个人才啊!】

【赵匡胤:朕以为灾民不会太多……】

【秦念:呵呵。】

不用秦念细说,赵匡胤也知道流民的数量必然远远超出他的预计。

秦念此前就提及数十年后黄河水患将会变得极其严重,这必然带来远超他预计数量的流民。

他让流民饥民充军,是认为灾年时流民进入军队至少不会挨饿,就可以防止灾民起义。

而在丰年,只要百姓不叛变,叛乱的士兵也不至于危及国本。

赵匡胤苦笑。

他想起大宋农民起义近乎大唐的两倍。

如此看来,招募灾民充军并不能阻止百姓造反,反倒还造成了冗兵的问题。

【赵匡胤:时逢灾年,又当如何安置流民饥民?】

【秦念:以工代赈:雇佣灾民兴修水利、道路、粮仓、房舍、垦荒等一切有利于恢复民生的工程,直到将灾民安置好。这不比你把人关进军队一辈子强得多?】

早在齐景公时期,晏子就借修筑“路寝之台”来雇佣饥民干活,“台成而民振”。

宋仁宗时期也有以工代赈的做法:

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时,以兴建寺庙、粮仓等工程雇佣灾民。

当然,秦念肯定不会把“寺庙”加进去。

………

各朝皇帝尽皆眼前一亮。

这以工代赈之策极佳!

【赵匡胤:灾民原本的住所与田地不一定适合居住,若是涌入他地……】

问题还没问完,赵匡胤自己就已经得出了答案。

他顾虑的是灾民涌入无灾之地,无法为其提供建设“房舍”与垦荒之地。

可秦念已经提及“房舍”,这明显是指要为灾民建造屋舍。

只问出一半,他就知道秦念会怎么答。

【秦念:能把人强征进军队,却不能把灾民引去合适的地方开垦荒地?你大宋不打算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