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李隆基:朕、朕……】
早在四年前, 他想任命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宰相张九龄以牛仙客“目不识文字”为由极力劝阻,李隆基就罢免张九龄、裴耀卿, 拜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
此后监察御史周子谅说牛仙客没有宰相的才能,李隆基就将他杖杀,并将引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
自那以后,李隆基就很少听到难听的谏言,只能听到李林甫的歌功颂德。
如今天幕点出大唐将要迎来巨变,藩镇作乱十去其七!
藩镇割据……
李隆基此刻想到了张九龄的谏言:“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如今张九龄已薨, 安禄山却是平卢兵马使。
【李世民:李隆基, 你若继续如此昏聩, 不如早些将皇位禅让他人!】
此前得知宋前乱世竟是以人为食时,李世民就深感愧疚。
当时赵匡胤和秦念都说过错不在于他。
如今李世民总算知道祸起何人。
竟然就是此前民心一直在他之上的李隆基!
想到大唐百姓何等信任这个曾孙,却在他的昏聩之下遭遇“十去其七”的兵祸,更是面临数百年乱世——
李世民怎能不痛恨!
………
而太宗皇帝这句话一出, 李隆基的民心再度骤降百名!
李白望着天幕, 忧心于秦念所说的“反噬”。
陛下今年五十有六, 显然已经算是“晚年”。
但比起年龄,陛下罢免张相,重用李林甫之流才是真正的昏聩之兆。
“反噬”将起于何处?起于何年?
【李隆基:朕、我会立即改过!】
【李世民:但愿如此。】
天幕禁止谎言,李世民再怎么厌恶李隆基,也知道他这话不是谎言。
虽然不知道是真心要改过, 还是因为不愿意禅让而承诺改过。
从目前所知的情况, 李世民推测李隆基必是将军权下放“藩镇”以应对异族, 在换来短暂的盛世后,藩镇坐大引发兵祸,大唐因此转衰。
李隆基既然处于极盛之时,藩镇之危恐怕已然形成。
李世民不能勒令他禅让。
——李隆基不愿意交权,勒令他禅让就极有可能引发社稷震荡,使得藩镇兵乱提前发生。
【武曌:隆基,你初入群时民心第二,定是鼎盛之时。此时改过,为时不晚。你务必以社稷为重,延续盛世,以护百姓平安。】
李隆基算是武曌颇为宠爱的皇孙。
四岁时被她过继为弘儿之子。
七岁时李隆基就敢呵斥金吾大将军:“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得知此事后,武曌觉得李隆基甚异,对他颇为宠爱。
虽然这种宠爱也算不上深。
现在为李隆基解围,是武曌知道太宗皇帝爱民心切,才会对李隆基如此冷漠。
恐怕此时,房玄龄等人就在劝谏太宗皇帝。
………
“既然武曌已经说了,朕就不必再说。”
李世民知道臣子们劝谏,是因为李隆基不愿禅让已成定局,民心太低对彼时的大唐不利。
倘若武曌不言,李世民再怎么不情愿,也得用类似的话助李隆基提升民心。
房玄龄等人看到李隆基的民心恢复到中上游,这才停止进谏。
【李隆基:臣谨遵诏!】
皇祖母于李隆基有杀母之仇,亦有幼年幽禁之恨。
正是因此,他执政后严格限制后妃干政。
可此刻他却是再度以臣自称。
【秦念:李旦李显,你俩是在装死吗?】
见这个话题告一段落,秦念主动开启下一个话题。
可惜,李隆基的剧本居然不是立即禅让。
不过也能理解,愿意主动禅让的皇帝才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以权势为重。
唐玄宗李隆基显然不是愿意交出权势的皇帝。
【李显:朕……】
【李旦:朕已欲将皇位禅让太子!】
【李旦:太子是李隆基!】
怕先祖们不知太子是谁,李旦连忙补充道。
至于太子晚年昏庸之事,现在群里的“李隆基”已得到先帝的认可,他当然就没必要废太子。
出言后,未见先帝们反驳,李旦更是松了口气。
其实之前的禅让,李旦想的还是只让渡一部分权力。
如今他不能这么做——
太平公主被阿耶和阿娘定为储君之后,就会威胁到皇位。
可他就剩太平公主这一个同胞妹妹,李旦又实在不忍杀她。
万分为难,又为声誉榜的缘故更加清楚自己的平庸,李旦决定彻底禅让。
不掌权就不必考虑诸多事情。
他已经习惯了逃避。
【秦念:李治武曌,这两个时期太平公主的性命,你俩不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