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进群先拜见先帝。

李太平现场提拔方才最先响应的士卒, 命他们迅速前往皇宫各处接替左右羽林军的中上层。

原本的将领皆软禁于宫廷,待事后再予以调任。

包括方才助她诛逆的羽林军将领——

她在皇宫中耳目不少,当然清楚李隆基与这些将领的勾结。

【李治:……】

在李治看来, 他的太平还在襁褓之中。

突然看到女儿喊他,有点不知道该作什么反应。

尤其是太平这么快就杀掉李显……

李显是他已经十一岁的嫡子。

【武曌:朕竟是不知你如此“有能力有魄力”。】

武曌不是不知道太平有能力。

但真不知道有能力到这种地步。

这也太快了。

雉奴刚下诏,数息之后太平就已经接替李显入群。

【李世民:太平,当戒骄奢,勤勉治国。】

李世民同样惊异。

他本以为武曌、秦念二人就已经是女子中的异数。

结果他尚未出生的孙女居然同为异数。

宋朝的赵炅还能挣扎一二,李显却是迅速被诛杀。

距离此次天幕出现才多久?

【秦念:真成玄武门继承法了。】

秦念想起《旧唐书》对太平公主的描述:

“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 每预谋议。宫禁严峻, 事不令泄, 公主亦畏惧自检,但崇饰邸第二十余年。”

太平多权谋策略,武则天认为她类己,经常让她参与谋划。

由于宫禁森严, 谋议之事不能外泄, 太平因此自我约束, 只是热衷于装饰府邸二十多年。

可见武则天相当赞赏这个女儿的能力,而太平对武则天相当畏惧,她的骄奢说不定就是自保的手段。

【李世民:……】

秦念不说,李世民都没意识到太平与他的相似性。

【李太平:玄……谨遵祖父之令!】

李太平迅速反应过来。

秦念说的是她与皇祖父一般,是弑兄登基!

但李太平不介意。

以公主之身干政, 她遭受的诘难多了去了。

秦念是力主她应为储君的人, 李太平知道她此言应无恶意。

更何况与皇祖父并论, 这是她的荣幸!

皇祖父两次发言,甚至后一句只是六个点,她的民心排名都迎来两次上升。

大唐百姓至今依旧敬重太宗皇帝。

【李太平:亦谢秦皇相助,若无你执言,朕恐怕已为李显所杀。】

虽然要是没有秦皇提及她,李显也不会想要杀她。

但李太平知道若无此险境,她也没机会以朕自称。

【秦念:现在的问题,就是你所在时期的李隆基,和李旦时期的你,其生死该怎么决定了。】

【李太平:……】

这话李太平没法接。

她总不能刚登基,就昭告天下为了稳固皇权,她必会诛杀对她有威胁但尚无过错的皇侄。

至于另一个时期的自己……

那也只能听天由命。

【秦念:你不妨胆子大一点,留下李隆基又如何?削其羽翼之后,这难道不是一个极有能力的谋臣吗?】

虽然秦念认为开元盛世有很多水分,但开元年间的李隆基确实做到了慧眼识珠。

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个有能力的宰相,都是武则天时期入仕。

其中姚崇、宋璟在武则天时期就都已受到重用。

张说是在李旦时期升任宰相,而张九龄则确实是李隆基时期才得到重用,展露才能。

此外宇文融括田时触及权贵豪富的根本利益,满朝都是反对声,李隆基力排众议重用他——虽然之后李隆基没能继续顶住压力,还是将宇文融罢贬外地。

其实能够重用贤能就已是明君,正如刘弗陵的重臣都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但他能够识破谗言继续信任霍光,就可称明君。

只是李隆基晚年昏聩起来那也是真昏聩。

秦念想让李太平留下李隆基,有两个目的:

一是李隆基毕竟有着开元盛世的文治,尤其吏治改革做得相当不错,既可以当谋臣,也能作为“威胁”警醒李太平。

二是得出言保这个时期的李隆基,秦念才有立场去保李旦时期的太平公主。

【李太平:……】

秦念这么一说,李太平还真就心动了。

李隆基那被誉为能进声誉前十的“极盛之世”,对她确实有吸引力。

若是能留李隆基为己用,那“极盛之世”或将成为她的政绩。

“三郎,你可愿效忠于朕?”

被禁卫控制,只能跪在地上的李隆基仰视这位初登基的皇帝。

从她似笑非笑的神情中,他看到的分明是——

“朕的好侄儿,你可愿被朕削去羽翼,助朕成就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