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第2/3页)

【秦念:当然,儒家不认为这是羁縻之策的过错,反而归咎于在突厥二十四州叛唐时,李治处决投降的突厥首领阿史那伏念,加剧突厥部落对唐朝的不信任,才致使两年后突厥几乎全境叛唐。】

【李治:……】

如今突厥还没有叛唐,李治并不知后事,只能保持沉默。

【武曌:可笑。难道儒家以为不杀阿史那伏念,突厥就不会再叛?那又是什么致使阿史那伏念叛唐?】

秦念给这位同事点赞。

看史书的记载,多认为是大唐先背信,致使突厥各部失去对唐朝的信任,后突厥汗国才得以崛起,迅速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凡是能帮异族推卸责任的事件,儒家史官一定会大书特书。

可阿史那伏念得先叛变,才有投降之说。

——调露元年阿史那伏念掀起叛乱,被裴行俭打得只剩残军,次年裴行俭再次率军征讨,以离间计迫使他投降。

若是背信才致使突厥离心,那杀降之前,二十四州突厥部落为什么会跟随阿史那德温傅叛乱?

他们是一边信任大唐一边叛变?

分明就是突厥毫无忠诚度可言,突厥的贵族想要获得更高的权力,叛乱那是迟早的事。

儒史将过错归咎唐高宗,就是为了洗白儒家推崇的羁縻怀柔政策。

羁縻数十年的结果是突厥反叛,同化程度几乎为零。

那当然得把黑锅扣在唐高宗头上,怪他对异族降臣不够怀柔,太强硬了才导致突厥全叛。

至于李治背信——裴行俭承诺不会杀降,以反间计迫使阿史那伏念降唐。但侍中裴炎嫉妒他的功劳,说阿史那伏念是在其他将军的武力追逐下计穷而降,李治因此诛杀阿史那伏念。

这事是有点不地道,但还算不上突厥离心的缘由。

何况如果投降就能免死,难道就不会进一步引发突厥的野心?

【李世民:雉奴,是朕连累了你。】

李世民也看出突厥之叛绝非雉奴的过错。

秦念此前所说无误,怀柔无法同化异族,其反叛就是必然!

先是二十四州叛唐,再是几乎全境叛唐——果真是同化度几乎为零。

一想到后世史官如此诋毁雉奴,李世民就感到极为愧疚。

【李治:突厥此时还未叛……纵已然发生,亦是后世儒家不辨黑白之故,与阿耶无关。】

李治目光阴沉。

他当然不怪阿耶,但不辨黑白的儒家、以及必将叛乱的突厥,他就不得不厌恶。

【朱棣:秦皇,你如何看待龙朔二年唐朝讨伐叛乱的龟兹时,阿史那步真诬阿史那弥射谋反,阿史那弥射被唐将苏海政枉杀,致使西突厥十姓部落衰弱,吐蕃趁虚而入?】

朱棣询此问不是在质疑秦念的判断。

只是阿史那弥射之死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这似乎是“不够怀柔”的后果。

他对此感到很疑惑。

其实朱棣也做好了这个问题问不出来的准备:龙朔二年是唐高宗时期,正是唐高宗泰山封禅的四年前。

能够现于天幕,显然不算违规。

那就应是唐高宗时期的历史,也被视作与武则天有关。

【秦念:因果错了。西突厥十姓部落衰落的根源不在于唐将枉杀阿史那弥射,而是十姓部落的内斗。】

【秦念:一边怀柔一边以夷制夷,历史证明儒家这种羁縻之策只会带来两种后果:要么一方独大整合其余部落兴起叛乱,要么内斗不止逐渐衰弱,被其他异族趁虚而入。】

其实要是在异族内斗衰弱之际,华夏介入将其彻底吞并,这倒是个好办法。

可惜儒家要求“柔远人”,就算吞并了,也会为了让其“归心”,依旧册封当地首领世袭治理当地。

于是回到最初的起点,同化进度依旧约等于零。

说起这羁縻之策,秦念想起还有人认为突厥之所以反叛,是因为李治和武曌经常征召突厥军队作战,激起突厥各部落的不满。

但是不收取赋税,也不征召突厥人作战,突厥人难道是大唐的人上人?

不通过战争消耗突厥的人力物力,这是打算让突厥默默发育,等到反叛时就能一举惊艳所有人?

【朱棣:谢秦皇解惑。】

【李世民:柔远人确实后患无穷。】

李世民轻叹。

难怪秦念讥讽“天可汗”之说。

他因信奉儒家的怀柔,致使雉奴不得不面对他留下的外族大患。

【武曌:秦皇,可有应对突厥之策?】

已是皇帝的李太平犹豫了一会,没有提议应派李显李旦去与突厥和亲。

秦念既然知道武延秀和亲一事,就必然知道默啜是以武延秀非唐室诸王为由掳掠边境。

显然,秦念认为突厥掳掠与派谁和亲没有关系,那只是掳掠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