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2/3页)

李世民无奈摇头。

………

赵匡胤无奈。

他自己就是篡幼主之位的武将。

唐宋之间的乱世,那更是……一言难尽。

………

宋朝没有权臣篡位之事。

但朱元璋知道这也不是天命正统之故。

没有如王莽这般篡位逆臣的同时,也没有如霍光这般能够匡扶王朝的重臣。

这是文官分权之故,无关天命。

【刘秀:既是如此,朕收回前言。】

刘秀等候片刻,未见后世皇帝反驳秦念此言。

连“儒家圣皇”朱允炆都保持沉默。

可见哪怕后世皆以儒治国、皆自命正统,且没有人宣扬秦念的理念——

“王莽”的数量也远超“霍光”。

【秦念:所谓的天命定正统,不过是自欺欺人。强盛之时,皇位稳固无需依靠天命;衰弱之时,天命就是挑战者的旗帜——哪个造反的人不说自己才是天命?】

赤帝子斩白蛇。

大楚兴,陈胜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

朱元璋长叹一声。

秦念所言无错。

所谓的天命,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话。

天命之说能够蒙蔽愚昧之人,可这些愚昧之人也同样会被打着天命旗帜的“反贼”所蒙蔽。

【秦念:天命之说,在王朝强盛时毫无意义,却会使得继任的皇帝以为天命所在就可高枕无忧,不思进取致使王朝衰弱。】

【秦念:待王朝衰弱,天命就会成为挑战者的旗帜,甚至成为异族奴役中原的法理依据。】

天命是异族奴役中原的法理依据。

果然,这才是秦念不信天命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知道必是亡明异族以天命论奴役华夏,才会有秦念对天命之说的厌恶。

【朱元璋:朕明白了,朕不会再信天命之说。】

【朱元璋:但有一事朕依旧不明。】

【秦念:说。】

【朱元璋:你真没想过如何使你朝延续后世?】

秦念已经码出了“没想过”。

但寻思几秒,又给删了,换了一种说辞。

甲方毕竟给了她一个“皇帝”的人设。

【秦念:想过,但也只是想过。王朝更迭这么多次,朕早就看透了——这世上就没有永远的王朝。】

【秦念:朕唯愿华夏永存。】

【朱元璋:……】

朱元璋沉默。

他看出了秦念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唯有华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才会有秦念望华夏永存之愿。

【秦念:若说私心,那也有。王朝会覆灭,但只要华夏尚存,铭刻在青史的名字就不会湮灭。】

【秦念:有种说法朕很喜欢: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以功绩留名青史、永世流传——这是唯一可求的长生。】

这话是对始皇帝说的。

除嬴政以外,群里其他皇帝都想到这一点。

但……

似乎也不只是对始皇帝所言。

王朝会覆灭,看声誉榜各式姓氏就能得出结论。

求永世留名的长生……

同样是秦皇,同样是求长生——

秦念却稳居民心榜首。

………

天幕现世之前,嬴政确实有求长生的念头。

这个念头早就在秦念一次次否定“神异”中逐渐隐下。

“唯一可求的长生”。

嬴政沉思许久,终究彻底放弃。

罢了。

倘若没有天幕,他或许已经在寻长生之法。

终究未能求得长生,反倒大秦二世而亡。

………

朱元璋想起秦念谈及社稷传承时的态度。

原来她求的不是王朝万世,而是己身声名流传万世。

【朱元璋:如你所言,吾等身为帝王,就已是求得“长生”?】

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

他未曾求过长生。

可纵然王朝无法万世,也不是秦念动辄轻言改朝换代的理由。

所谓的留名后世——

哪怕是昏庸的君王,也同样在史书中留有其名。

既然如此,秦念口口声声求的“长生”,对于君王而言何需去“求”?

【秦念:看到声誉榜了吗?】

【朱元璋:?】

【秦念:排行靠后的那些昏君,遗臭万年。如此“长生”,可谓生不如死。】

两朝的李隆基皆脸色铁青。

遗臭万年?

【秦念:中间的平庸皇帝,除了专研历史的史学家与朕这样必须了解历史的政治家,就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们。】

刘盈嘴唇蠕动,未能发一言。

他的声誉排名算是中游偏上。

但他自觉应亦属于秦念口中的“平庸”皇帝。

【秦念:前排的明君,千百年后依旧为人称道。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皇汉武唐宗,更是人尽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