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2/3页)

永城主簿之女——

皇太孙朱瞻基的妃嫔孙氏脸色苍白。

这朱祁镇竟是她的子嗣?

【朱元璋:朕已废除祖训治国,后世当因时而异。】

朱元璋只能如此回答。

他已经知道各种制度都会有缺漏。

十日前秦念就让他知道祖训治国的后果。

这十日间数千份请罪上书,更是将各种五花八门钻政策缺漏的方式摊开在他面前。

现在看来,这朱祁镇视战场为儿戏最终被异族所俘,就是为宦官所欺。

朱祁镇的愚昧,或因其母不能教子;而其母不能教子,恰是因自己要求后宫不得干政。

这就是封堵太后祸国的途径,却留下宦官干政的更大隐患。

比起与皇帝无瓜葛的宦官,朱元璋知道还不如让太后干政,至少她是皇帝之母,必然会顾虑其子。

倘若朱瞻基死后,有吕后这样的人掌权,又怎会让不通军事的皇帝带着半个朝堂御驾亲征?

正如英布谋反时,病中的汉高祖“欲使太子将往击之”,是吕后“为上泣涕而言”,汉高祖因此自己去征讨英布。

【朱棣:可有延寿之法?】

朱棣再怎么责骂朱瞻基,在看到皇孙早逝时,还是第一时间询问朱瞻基是因何而逝。

但多次询问都为天幕所阻。

也是过于情急,朱棣一直没能规避规则。

直到父皇与秦念谈完后宫干政一事,朱棣才将问题道出。

【秦念:皇帝早死的原因,一般就那么几个,但你朝皇帝早死的原因还挺多。】

【朱棣:还请秦皇明言!】

皇帝朱瞻基愣住。

他知道皇祖父问“延寿之法”是替自己所问。

【秦念:你朝的史书经历多次删改,充斥着各种伪史与逻辑不通之处,朕也不知道这些明帝的真正死因,只能把今人的推测都说一遍。】

【朱棣:……请秦皇直言。】

看到“多次删改”,朱棣不由得心虚。

但“你朝皇帝早死的原因还挺多”,实则是指本朝的皇帝有多人早死。

朱棣必须追问缘由。

………

秦皇?

新入群的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注意到这个极为特殊的称呼。

但两人都将疑问按捺住。

秦念将要谈及明帝的生死,此时不该贸然询问不相干之事。

【秦念:猜测一,重金属中毒。对于古代宫殿来说,主要存在铅、汞等污染,比如铅在地基、彩绘中运用很广。新建及补漆的宫殿至少得通风半年再住,过早住进去容易引发自身短寿、子嗣不丰、子嗣短寿等问题。】

这个猜测完全是为朱瞻基量身定做,至于目的,当然是让皇帝们重视医学院。

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生于永乐十八年,寿二十四岁;次女永清公主生年不详,比长姐提前十年早逝;三女常德公主生于永乐二十二年,寿四十七岁。

长子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死于三十八岁;次子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死于三十岁。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皇太孙宫修成,朱瞻基第二年正月就搬进去住,这就可以解释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的早逝。

常德公主是在朱瞻基搬进皇太孙宫三年后才出生,十七岁就出嫁离开皇宫,于是寿数最长,但也只有四十七岁。

永乐十九年四月紫禁城前三殿被焚毁,朱瞻基即位后才搬进宫。一直到他死,紫禁城内都在搞装修。

后宫距离装修工地有较远的距离,所以朱祁镇朱祁钰都没有早夭。

但还是会受到影响,所以两人都没活过四十岁。

而朱瞻基本人死于三十七岁。

………

历朝历代喜欢新建宫殿的皇帝都额上冒冷汗。

纷纷思索自己是否踏入“未通风半年”的新建或补漆后的宫殿。

更有谨慎者,已然决定新建宫殿至少得通风一年、不、两年后再踏足!

【朱瞻基:……】

朱瞻基清楚自己就是子嗣不丰,二十九岁才有长子朱祁镇的出生。

他就是在皇太子宫修成后不久就入住,没有等到“通风半年”。

原来这才是自己子嗣不丰的原因!

正是因为极为重视得来不易的储君,朱瞻基才会无过而废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结果朱祁镇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朱棣:此毒可有解法?】

【秦念:重金属中毒,在朕这个时期也无解。】

朱瞻基欲哭无泪。

他没想到自己竟是已经得了绝症,命不久矣。

【朱棣:竟是朕的过错……】

朱棣深感茫然。

他早就设想过秦念会以各种角度批驳他的治政,朱棣也做好了早认错早改过的打算。

但他唯独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居然在于迁都之后,让皇太孙住进没有“通风半年”的宫殿,致使朱瞻基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