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朱元璋:朕没有制定太医世袭之制。医生除了世代承袭替补外, 亦可于天下寻访,皆由太医院堂上官考核,合格方可录用为太医。】

看到世袭一词, 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又要提自己的过错。

但他真没有定太医世袭之制。

太医的能力攸关皇帝的性命,朱元璋当然不会如此草率。

【秦念:也就是说考生大多是太医子弟,以及民间的世袭医户。你怎么就确定医户之后擅长医术而不是打铁,铁匠之后就擅长打铁而不是医术?】

明太祖要求户籍世袭,并非是他不懂民情,相反是他太懂民情,他清楚民间的匠户是以家族传承为主,师徒传承为辅。

既然师徒传承大多只出现在没有家族传人的情况下,那他就直接改成户籍世袭制度。

明太祖或许还认为这种世袭制能使医匠不必分心其他事务, 就可以在本职技术上精益求精。

但这种做法的致命缺陷, 在于完全忽略个体天赋的差异。

有的人就是天生不适合学医, 户籍制度下他却只能学医,成为庸医后还得教导下一代行医。

而有的人天生适合学医,放在以往可以借助师徒传承进入医道,成为一代名医。而在户籍制度下, 这种人却根本没有学医的机会。

此消彼长之下, 就可以想见明朝的医生水平必然不断下降。

【朱元璋:……】

对于这个问题, 朱元璋无法回答。

他不能说医户之后大多善医术,铁匠之后大多善打铁。

只要择其善者而录之,太医院必然不会录取医术水平低下的太医。

因为秦念现在是在说大明皇帝多早逝。

倘若明帝的早逝真跟太医的医术有关,那就是他的设想又出了问题。

【秦念:考官是太医,考生中多为太医之后。换作你是考官, 你是优先录取自己及同僚的子弟, 还是录取民间医户?你会不会跟同僚抱团排挤走医术高明的太医, 以防自己是庸医的事实被揭露出来?】

明朝的太医当然不是世袭,但胜似世袭。

比如李时珍就是在治好楚王世子后,被楚王举荐给朝廷,被授予太医院判的职务。

结果当了一年太医就告归。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他是被排挤走的。

秦念这段话也不是使用陈述句,而是用疑问句说出明朝太医选拔制度的漏洞。

【朱元璋:他们敢!】

朱元璋大怒。

太医的能力关乎皇帝性命,怎么会有人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录用庸医?

【秦念:朱棣之后,寿命最长的明帝就是那个不肖子孙。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学医术能给自己治病,才得以长寿。而这个不肖子孙之所以自学医术,应该是因为前三任皇帝都死于太医院的庸医。】

关于嘉靖皇帝是否自学医术才得以长寿、以及他为什么要自学医术,都属于秦念的猜测。

所以她谨慎地使用“或许”“应该”等推测词汇。

不过嘉靖懂医术那是肯定的:

《明世宗实录》记载“上亲检方书,制为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仍用礼部刊行”。

至于嘉靖皇帝为百姓治疗疫病时,为什么不去问太医院要药方,而是自己查阅医书。

秦念只能想到两种解释:一是嘉靖过于自信,觉得自己比太医们都强;二是嘉靖不信任太医的医术。

这两种解释都指向嘉靖觉得太医的医术还不如他自学成才。

【刘彻:三任?】

明朝之事距离大汉甚远,但这不是刘彻不去落井下石的原因。

像朱元璋让三品官员穷到卖女儿,刘彻就想出言讥讽。

今日不曾出言,主要是因为卫青就在身边,已多次婉言劝阻。

其次是十日前朱棣报完天灾之后,于天幕说出如何建造可以远洋航行的海船。

当时刘彻是问秦念如何造海船。

但秦念说她所在时期的造船工艺,大汉无法实现。

——实为明朝远洋巨舶技术已经失传,秦念在网上能找到的远洋船舶资料,放在汉朝确实没法实现。

如此一来,刘彻也就在大将军的劝阻下,只是私下嘲讽朱祁镇的种种愚蠢行径。

可当看到明朝连续三任皇帝死于庸医,刘彻还是震惊了。

三任!

卫青无奈,陛下此番出言没给他劝阻的机会。

【秦念:这三任皇帝死于庸医是《明实录》的官方记载,也难怪这个不肖子孙被吓得于医道自学成才。至于之后的明帝早逝是否跟庸医有关,由于史书没记载,那就不好说了。】

明宪宗朱见深是朱祁镇之子,享年四十一岁。

他死后,韩重等人上书明孝宗朱祐樘:“太医院掌院事、通政使等官施钦、任义、胡廷寅、仲兰、刘文泰、章渊、郑文贵、蒋宗儒、钱宗甫等,俱以庸医……当先帝不豫之时,偏执方药,先后不同,旬日之间,宫车晏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