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2/3页)

朱祐樘对这群庸医的处置是“任义、章渊、刘文泰降,院判郑文贵降,御医蒋宗儒、钱宗甫降,医士胡廷寅削其官”,只是降职削官。

这么轻的处置很快就迎来自食恶果,朱祐樘因风寒死于三十六岁。

“初,先帝以祷雨斋戒,偶感风寒……瑜私于文泰、廷和,不请胗视,辄用药以进。继与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进药,皆与证乖,先帝遂弥留弗兴……劾其恶,以为庸医杀人。”

朱厚照对庸医的处置是“瑜、文泰、廷和依律论死,钦、叔和革职闲住,昊发原籍为民,玉等各降二级”。

而根据野史《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文泰一庸医,致促两朝圣寿,寸磔不足偿,竟免于死”,也就是刘文泰可能得以免死。

朱厚照清楚太医院有一群庸医,落水染疾久病不愈,于是想让臣子拟定圣旨寻访民间精通医药者。

结果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回复“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尤者入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自收万全之效,又何待诸草泽未试之人哉?”

于是擅于骑射的朱厚照死于落水半年后,享年三十一岁。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你等当立即兴建医学院,不得再沿用朕选拔太医之制!】

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太医世袭的后果竟能严重至此。

此刻他直观地意识到户籍制度的荒谬!

连续三名皇帝因庸医而早逝,还是明确记载于《明实录》。

又当有多少皇帝是因庸医而死,却未曾记载其中?

【朱棣:儿臣遵旨!医学院正在建造,各地精通医理者皆可入京。】

朱棣想到父皇寿七十一,而自己仅有六十五。

他完全有理由怀疑,此时的太医就已经不如父皇时期的太医!

【朱高炽:臣谨遵皇祖父、父皇之令。】

朱高炽已然确定,父皇已无更易太子之意。

等话题结束,可以看到“过去的话题”,或许就知道为何父皇如皇祖父一般,对秦念之言深信不疑。

【朱瞻基:谨遵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之令!】

朱瞻基立即就推算出,“不肖子孙”之前的三任皇帝,应是朱见深、朱祐樘,以及朱厚照与朱厚熜之一。

朱见深是朱祁镇之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就是被太医院的庸医治死。

现在的太医院里,又有多少庸医?

【刘彻:既然有诸多皇帝死于庸医,为何明帝宁愿自学医术,也不改太医世袭之制?】

庸医之事,大汉亦当提防,陛下于天幕问及此事,卫青没有劝阻。

刘彻知道明朝是祖训治国。

但明帝也不是所有祖训都遵循,比如朱元璋不让宦官干政,结果朱棣朱祁镇都重用宦官。

可见祖训也可以违背。

既然都知道太医连续治死三任皇帝,怎么明帝还不愿更改太医世袭制度?

难道改制比自学医术还难?

【秦念:第二任可能觉得第一任的死是意外,就没管,于是自己也年纪轻轻死于庸医之手。第三任倒是知道太医无能,久病未愈时想要下诏寻访民间名医,但被朝臣以“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为由拒了,然后他就病死了。】

【刘彻:??】

刘彻已是完全不能理解后世的皇帝。

太医无能,皇帝想要改请天下名医,朝臣凭什么阻拦?

就算太医并非无能,皇帝想寻访民间名医又有何不可?

【朱元璋:荒谬!这些朝臣皆为叛逆不成?!】

已有两个皇帝死于庸医,朝臣竟然还敢说出“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这分明就是要弑君!

朱元璋此刻想到正是这“第三任”早逝无子,才会由堂弟“不肖子孙”即位。

难道“不肖子孙”改老四的庙号,并非只是因其“不肖”?

【秦念:这就要说到你朝皇帝早死的猜测三:文臣阴谋论。】

秦念对文臣阴谋论半信半疑。

很多阴谋论一看就知道是在给皇帝洗白。

比如土木堡之变,显然就是朱祁镇的问题——文臣再怎么疯狂,也不可能陪葬半个朝堂。

但有些事情还真就只能用阴谋论解释,比如朱厚照久病不愈要请民间医者,关朝臣什么事?他们凭什么阻拦?

《明史》对杨廷和阻拦求医的记录更加露骨:

“帝郊祀,呕血舆疾归,逾月益笃。时帝无嗣,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

这时皇帝已经吐血,太医的能力救不了他,魏彬等人到内阁要求拿万金求购民间医者。

结果“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

三个月后,朱厚照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