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2/3页)

一时间儒生们讷讷不能言,不能再扬言君王不该以外戚宦官制衡朝臣。

【刘彻:故而你认为问题在于皇帝的能力?】

【秦念:没错。你重用外戚不妨碍你被称为千古一帝;朱棣时期有郑和这样留名青史的宦官;宗室救国者,有刘秀这样的典型代表;而朝臣——二凤就是知人善用,以朝臣治国的楷模。】

楷模……

李世民下意识就想到被未来的自己誉为“一代楷模”的李靖。

迅速忽略这一念头,李世民无法找出秦念所言的纰漏。

外戚、宗室、宦官、朝臣,说到底都是治国的手段。

君王若是有能力,自然能择其善者而重用。

君王若是无能,重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祸国。

【刘彻:……哼。】

刘彻勉为其难地认可秦念的判断。

他已经知道秦念意欲何为。

此前的话题在于太后干政、外戚乱国。

秦念绕这么一大圈,无外乎就是说明有能力的皇帝可以借助各种势力稳固皇权。

当皇帝年幼,就只能是太后临朝称制。

刘彻因窦太后之故,极为不喜后宫干政,尤其不喜太后干政。

可主少国危之际,若有吕后这样的太后,王莽、赵匡胤这种人又如何能够篡位?

“如果一个王朝的存续寄望于‘霍光’的存在,那么它的存续只能叫做侥幸,亡国才是应得的。”

了解诸多后世之事,刘彻对于将八岁的刘弗陵托付给霍光一事,已是越想越觉得侥幸。

【秦念:皇权更迭之际,有一个堪称致命的问题——皇帝早逝,继任者年幼。】

【刘秀:故而你支持太后临朝称制。】

刘秀依旧不喜欢秦念这个想法。

纵然吕太后于社稷有功,但她确实为吕氏揽权,甚至废杀少帝,安排吕氏外戚就任要职。

吕太后崩后,诸吕专政擅权,欲为乱。

若非诸王与重臣们联合诛杀吕氏一族,汉室必危。

此后薄太后几乎不干政、孝文窦太后图谋兄终弟及、孝景王太后几乎不干政、钩弋夫人被立子杀母、孝宣王皇后几乎不干政,再之后就是孝元太后王政君——

后世唐朝有武曌这个异类,篡位登基却得到李世民和李治的认可。

但刘秀并不认为太后的利益与皇帝一致。

尤其皇帝的生母不是太后时,太后会更重视家族利益还是夫家利益,就很难说。

秦念是异数,她不在乎社稷归属,只在乎华夏与万民,才会如此肆无忌惮。

刘秀顾及高祖皇帝将社稷托付于吕后,不能直言“太后非生母则不可信”。

好在有人替他问出这个问题。

【朱元璋:倘若太后无子、或子嗣早夭,大肆封赏外戚、甚至欲行武曌之举,又当如何?】

朱元璋没有刘秀的顾虑。

如今问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朱元璋依旧坚信后宫不能干政。

也不是针对武曌和吕后。

正相反,如果秦念能够解决这一隐患,太后干政总好过宦官权势滔天。

大明亡于异族,一直是朱元璋心中最大的一根刺。

【武曌:……】

若太后无子或子嗣早夭,则难以称帝。

但武曌没有作答。

“难以”并非不能,武曌自己就是皇帝,非常清楚皇帝的顾虑。

王政君是汉成帝刘骜生母,但刘骜死后即位的是刘骜之侄刘欣,此后的汉皇都非王政君血脉。

她对王莽的纵容,究竟是因为无能而被蒙骗。

还是因为刘欣、刘衎、刘婴都不是她的后代,故而假意“厌政”。

谁也无法确定。

【秦念:吕雉提拔的外戚和武曌的外戚差不多,只能用于稳固政权,对治政不仅毫无正面效果,武曌的外戚甚至还成了她治政上的污点。】

【武曌:朕已将武氏族人尽皆废为庶人,雉奴时期的朕亦应不会再重用这些无用的外戚。】

这句话说出来以后,武曌就已经知道秦念想说什么。

【秦念:刘邦将朝政托付给吕雉之后,吕雉也没必要再提拔这些无用的外戚。阻止太后分封外戚的办法很简单——以律法确定太后干政的权利,并规定外戚无功不得受赏,否则皇帝亲政后必定清算。】

【刘秀:王莽是给自己伪造功绩,从而不断获得封赏。】

【秦念:权倾朝野的人才能肆无忌惮地伪造功绩,那么问题来了,王莽是刚入仕就成为权臣吗?】

【刘秀:……】

不是。

王莽刚入仕时就任黄门郎,这只是皇帝近侍,远没有到可以给自己伪造功绩的地步。

刘秀再看一遍秦念所言。

“规定外戚无功不得受赏”。

【秦念:你汉朝喜欢给无功的外戚恩泽封侯,王莽篡位的起步,就是汉成帝刘骜为母族外戚无功封侯。说白了,你朝被王莽篡位并不全是王政君的责任,你朝的制度就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