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2/3页)

此前刘炟也担忧重启这些政策,会如武帝时期那般致使百姓穷怨。

但现在刘炟明白了:

错不在他,朱晖等人反对此政,纯粹是因为他们全是世家豪强出身!

既然这些人自行下狱,刘炟决定不会下诏让他们出来。

就算他们老死在狱中,天下人也知道错不在君王,而是他们“为权贵豪富牟利、于治国无能”。

若他们又自行出狱,想必也没有脸面再留在朝中。

【秦念:面对群盗四起的局面,刘秀是怎么处置?】

【刘庄:阿父派使者前往各郡国,允许群盗相互揭发,五人共斩一人,可免罪;不追究拖延、回避、放纵盗贼的官吏,只看讨贼的成效;也不追究有盗贼却不收捕、畏惧弃城的州牧、郡守、县令等官员,只追究隐匿不报者。】

刘秀脸色更加难看。

他知道这是分而治之,代价就是他必须放过大部分“群盗”,以及不追究所有与“群盗”勾结的地方官吏。

如此一来,恐怕也难以处置发起动乱的世家。

【秦念:成效呢?】

【刘庄:官府竞相追捕,盗贼解散;阿父将贼首迁徙他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此后牛马放牧,邑门不闭。】

刘秀叹了口气。

果然,没有处置“郡国大姓”。

【秦念:也就是达成阶段性的抑制豪强,实际上是被迫妥协,只处置贼首,不追究从犯。】

关于汉光武帝度田是否功成,一直是众说纷纭。

从成果来看,只有一句“牛马放牧,邑门不闭”,也就是治安环境好转。

没说度田结果究竟如何。

“贼首迁徙他郡”,秦念觉得这些群盗的贼首应该是各地世家豢养的私兵,也算是阶段性抑制豪强。

史书记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说明度田成为东汉常制。

这次度田也让汉明帝刘庄攒够对匈奴转守为攻的资本,得以收复西域。

但只迁贼首,换言之就是汉光武帝只是对作乱的世家略作削弱,但没有动摇世家的根基。

当世家豪强与当地官僚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度田令就再度成为一纸空文。

此时却不再有第二个汉光武帝连杀十几个郡守来遏制豪强。

【刘庄:……】

刘庄欲言又止。

他想要为阿父辩解,但他知道这次度田实质上是妥协。

即便那是不得不妥协。

——助阿父中兴汉室的“云台二十八将”绝大多数出身地方大族。

【刘秀:有何后患?】

刘秀本以为这句问话会被天幕所阻,却现于天幕。

如此看来,天幕刻意开放“王莽”这一历史话题,也意味着规则限制的进一步放开。

【秦念:世家在你朝得以空前壮大,不仅葬送东汉,也为后世带来数百年战乱,更引发汉唐之间的第一次异族大规模屠杀汉人——世家这一阶级也在这次屠杀中遭受重创,自作自受走向衰落。】

东汉各大世家面露惊恐。

遭受重创,走向衰落?

【刘庄:异族屠杀汉人?!】

刘庄瞬间暴怒!

世家安敢致使汉民陷入如此境地?

没有看到之前的话题,在刘庄眼中,“汉人”就是大汉的子民。

这让他如何不怒?

若是后患严重至此,哪怕不得不暂缓收复西域,他也必须先处理世家!

【刘彻:刘秀,你为什么要妥协?】

刘彻很是不解。

此前李世民话题时就有所谓的“五姓七望”,李治一句话就可以勒令两朝的世家自缚入京。

怎么刘秀作为开国皇帝,度田时世家作乱,他却向这些世家妥协?

所谓的世家,在刘彻看来比宗室好对付多了。

宗室还得以推恩令进行逐步削弱,所谓的世家——

刘彻想让他们守陵,就得全族离乡守陵。

倘若有忤逆之辈,族诛便是。

【刘秀:……】

刘秀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作答。

他总不能说现在的世家早就不是武帝时期那般。

自元帝废除徙陵制度,当地豪富兼并土地、蓄养私兵,早就从单纯的豪富转变为豪强。

更何况他是在豪强的支持下得以中兴汉室。

刘秀若在没有天幕的情况下清洗世家,必使社稷动荡。

【秦念:当然是因为你那废除徙陵制度的蠢货后代啊,徙陵制度废除之后,世家就可以在当地扎根壮大。】

【秦念:于是圈并大量土地、蓄养私兵、兴建坞堡营壁,这俨然就是无数的割据势力。刘秀能够复国,都是靠卖身、咳,联姻获取世家豪强的支持。】

【刘秀:???】

刘秀额角青筋直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