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2/3页)
赵匡胤一直觉得大宋算是富裕。
大宋本为募兵制,自愿应募即成为终身军人,又有流民、饥民或罪犯作为补充,维持五十万人的军队不难。
但看完秦念的军制改革后,赵匡胤就意识到本朝的募兵制存在极大隐患。
一为精锐部队若是遭逢重创,短时间内难以补充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兵源。
原本历史上,赵光义两次大败葬送精锐之后,大宋就只能转攻为守,必是有此缘故。
二为纵然军队未遭重创,随着军卒年老,战斗力必然锐减。
秦军的五年兵役制,却能确保军卒皆为年轻力壮。
赵匡胤已决定逐步以五年兵役制取代终身服役制,且由于大宋国富,许多地方无需军屯制,就能给予军卒较高的军饷。
但大宋边防地区仍需军屯——显然大宋依旧可以说是国贫。
边防地区又最容易生变,赵匡胤只能请秦念继续答疑。
【秦念:军队从连级开始施行双主官制。连长主管作战、训练等事务,指导员主管官兵思想、纪律监督。】
【赵匡胤:监军?】
赵匡胤现在看到监军就想起杨业之死。
现在正在思考应当如何平衡将军与监军的权力。
连级——约百人为连。
秦念却是要从连级开始安置监军?还是双主官制?
【秦念:不是监军。指导员的主职是教导军卒认字读书,教学军法军规及其他相关政策,监督队内纪律,军卒遇到思想、家庭问题都可以向指导员寻求帮助,本级解决不了可以逐级上报。只有在连长无法指挥军队时,指导员才会接管作战事务。】
各朝武将皆松了口气。
这种监军不会干涉将军指挥作战!
【赵匡胤:……这是何意?】
【秦念:连长接受营长管辖,而连级指导员接受营级指导员管辖。指导员可以经常调换岗位,还可以进行军区之间的轮换,不会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
【赵匡胤:朕明白了,谢秦皇解惑!】
赵匡胤终于知道该如何平衡将军与监军!
军官常驻,则容易形成派系;军官常换,又会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军级指导员与军长平级,且可以经常轮换,双主官就很难勾连。
各级指导员只接受上一级指导员的管辖,皇帝就不必担忧军长欺上瞒下。
再加上军卒只服役五年,军长就难以割据一方!
【秦念:朝廷设军部,受太尉管制。军部只参与商议与国防相关的国政,武将只能入职军部,可兼任军校老师;连长及以上军官需退役两年以上才能从政。】
【刘彻:你此前曾言“班长及以上军职退役后可按爵位转入地方执法部门就职”,是指退役两年之后才能转入?】
刘彻知道设军队文职,是让朝中文臣不能干预军队内部事务。
而退役两年的限制,则是让武将不能干涉朝中政务。
汉朝此时采用的也是军功爵制,只是在秦朝军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修改。
秦念所提的军制改革是基于秦时的军功爵制,故而也适用于汉时的军制。
刚好卫青和霍去病皆在,刘彻已经在与他们商议军制改革一事,也就轻易发觉秦念所言的冲突之处。
【秦念:这就涉及到政法分离,也稍后再说。】
政法分离?
李斯原本正忧心于未来的自己竟然参与矫诏,致使大秦二世而亡。
可在看到“政法分离”四字,李斯还是不由得被牵动心神。
【刘彻:地方军政又当如何分离?地方出现匪徒作乱,难道太守不能要求都尉平乱,必须先上报朝廷?】
秦念感慨这就是默契。
她正要说地方的军政分离,刘彻就主动询问。
【秦念:地方官员同样改为双主官制度。郡守主行政、财政事务,郡丞负责官吏任免。不参与具体行政事务的郡丞为郡内最高负责人,有紧急情况下临时指挥郡尉的权力,需立即向中央汇报调度情况,由军部下达正式军事指令。】
这同样是参考现代制度。
其实现代军改之后,地方已经不能调动部队。
但这是因为现代有网络,可以实时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
古代却不行,必须给地方官员临时调动部队的权力。
权衡之下,秦念选择更改郡丞的职能。
………
秦汉时期的郡丞大惊。
这就连升两级?
从郡守之下,一跃成为郡内最高负责人?
但定睛一看,他们的职责是从协助郡守处理政务,改成只负责官吏任免。
与军队内部的双主官制相仿,郡内实权依旧归属郡守。
而郡丞虽级别更高,甚至能临时调动郡尉,却没有政务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