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博弈(二)(第2/4页)

元子晋看着那堆积如山的案卷,脑袋嗡的一声。

军饷的事情还没商议出个所以然来,怎么就到下一件事了?

他脱口而出:“这太多了吧?把未办结的拿来看一看,还有些道理;处理完的案子为何也拿来给他看?牧通判莫不是有意刁难?”

牧嘉志冷淡道:“已办结的案件,下官已于昨夜拟好分类条陈。大人想看原案卷就看,不想看可以只看条陈;若连条陈都懒得看,也悉听尊便,全凭大人心意。况且……”

他话语微微停顿。

乐无涯:“牧通判有话直说。如此扭捏,你不舒服,我也不舒服。”

乐无涯愿听,牧嘉志就敢说:“下官认为,圣上天恩,特许闻人知府到此,想必闻人知府定有常人难及之能吧。”

乐无涯骄傲地一摇脑袋:“那是。”

牧嘉志:“……”

一般来说,这时候不该谦虚两句么。

但他手中事务繁冗,无暇同乐无涯在小节上狗扯羊皮。

他一揖手,便要离去。

乐无涯叫住了他:“牧通判。”

牧嘉志口吻冷淡:“大人何事?”

乐无涯翻着他递来的条陈:“前任知府钱世徽的案子,可在其中?”

牧嘉志微微变色:“大人,钱知府乃酒后失足,非是刑案……”

“那牧大人还是整理得不够详尽啊。”乐无涯道,“一年内,州内所有事涉人命的案子,都拟个条陈来我看。”

见乐无涯不像是无心政务、只顾说笑玩乐之人,牧嘉志紧皱如铁的眉头竟是松弛了不少:“……是。”

“去整理吧。”乐无涯摆手道,“什么时候整理完了便送来。到时我要考校你一番。”

牧嘉志前脚刚走,卫逸仙后脚便至。

相比于牧嘉志那张棺材脸,卫逸仙态度和缓,令人如沐春风。

他协管清军、钱粮、江防、农林水等一干事务,昨日刚刚闹出军士上门讨饷的事情,今日他便整理了府内银钱情况,前来汇报。

桐州素来实行稻麦复种,一岁两熟。

自从皇商奚家靠棉纱发家以来,本地人看到商机,纷纷效仿,织坊、染坊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

单是桐州府首府地带,便有两百余家织染的小手工作坊。

种植桑麻,纺纱织布,可以说是桐州本地最要紧的经济来源。

“蚕食桑叶,人却是不能吃的。人命竟轻于蚕蛹爬虫……”卫逸仙叹息道,“如之奈何呀。”

一旁的元子晋听他口口声声称难道艰,焦虑更甚。

这桐州真真是个大泥潭!

桐州出产的粮食本来就少,交上朝廷赋税,便所剩无几了。

就算将棉纱布匹抵作军饷,发还给兵士,同样是无用。

自家留用的话,这棉纱不顶吃,不顶喝,压根儿没法支持一家老小生活;转手倒卖出去,倘若不懂行情,必然被坑;托别人代卖,别人肯定要从中捞些好处。

怪不得本地兵士宁可让上头拖欠着饷,原来是想要更实用的银粮。

听完卫逸仙的汇报,乐无涯问道:“府库内贮米几何?”

“有米八千石,麦四千石。”

元子晋心中诧异。

府中这不是有粮吗?为何不拨?

下一刻,卫逸仙便解答了他的疑惑:“但这些粮食专门屯作救灾应急、平抑粮价之用,乃府库之本。且按照军饷每月一石的拨法,这么多米麦,仅够军士们一月嚼用。”

“一月粮米也是粮米。先前为何不拨?”

卫逸仙低头,温驯道:“恕下官直言。尽管上头叫下官代行知府之责,但下官知晓,在新任知府到任前,下官若真的擅作主张,散尽库中存粮,知府大人到任后,定是要怪罪下官不给您留半点后路的。不如等大人到任后亲自决断,是散是留,全听大人心意。”

乐无涯注视着他:“你倒坦诚。”

“大人谬赞,下官愧不敢当。”卫逸仙又道,“府库中尚有千匹压仓原布……”

乐无涯:“先放在那儿吧。”

卫逸仙眼睫一闪:“那大人,下官再回去想一想,看有什么旁的办法,尽快将军饷亏空补全为上。”

卫逸仙方一告辞,装了半天正经孩子的元子晋又迫不及待地发表了看法:“卫大人倒是个忠厚人。”

乐无涯:“何以见得?”

“他至少说了几个办法啊。”元子晋不喜欢牧嘉志面对乐无涯的骄横劲儿,便直截了当地讲起坏话来,“不像那个牧通判,那眼睛都快长到天灵盖上去了,实际上呢,半个主意都没有,就会给你找事情做!”

“什么办法?是拿储备粮去充军粮,还是拿压仓布变卖筹钱?”

乐无涯问元子晋:“今年才过去一半,万一今岁收成不足,或天灾降世,急需粮米,咱们手头一点储备都没有,你猜,倒霉的是谁?”